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天气 实时天气

巢湖未来一周天气趋势_巢湖未来一周天气

tamoadmin 2024-09-18 人已围观

简介1.巢湖20号-27号天气预报2.关于巢湖的诗句古诗在中国气候区划中, 巢湖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特定的地理位置使我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即兼有南北气候之长:水热优于北方,光优于南方; 但也兼有南北气候之短:降水时空变化大,旱涝灾害较频繁, 有些年份少雨干旱,有些年份多雨成涝, 表现出气候的明显变异性。

1.巢湖20号-27号天气预报

2.关于巢湖的诗句古诗

巢湖未来一周天气趋势_巢湖未来一周天气

在中国气候区划中, 巢湖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特定的地理位置使我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即兼有南北气候之长:水热优于北方,光优于南方; 但也兼有南北气候之短:降水时空变化大,旱涝灾害较频繁, 有些年份少雨干旱,有些年份多雨成涝, 表现出气候的明显变异性。同时,本市也是气象灾害多发区,常有连阴雨、暴雨(雪)、霜冻、高温、大风、冰雹等灾害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大气环流及四季变化

该市冬季多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控制, 一般盛行偏北气流。由于经常受到来自北方冷空气的侵袭, 寒冷干燥。一月份平均气温多在2.5-2.9℃之间,日平均气温0℃以下的低温日数为36-47天。

春季,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逐渐衰退, 而印度洋低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增强, 气候处于由冬转夏的过渡季节。本市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一般在3月25日至4月2日。由于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回升快, 雨水增多, 3-4月常有大风和低温连阴雨天气。

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入强盛时期, 大陆增温强烈, 在这样的环流形势下,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盛行.天气炎热多雨. 6月份平均气温大于25℃,7月和8月份的平均气温在27.7-28.6之间;6 -8月大于35℃以上的高温大多在12-16天左右。 6-7月为梅汛期,全市6-7月的降雨量自北向南为320-380毫米;降水集中强度大,易造成洪涝灾害。 由于各年的夏季风来临和退却时间迟早不同,形成雨量多寡不一, 雨水失调,故导致夏季旱涝灾害较为频繁。

秋季,蒙古高压持续发展, 逐渐控制我市,每当冷性高压滞留在我国北方河套地区转为暖性高压时, 本市常能连续出现秋高气爽的稳定天气。 但在夏季风后撤与冬季风加强过程中, 常有不同天气过境形成锋面,带来秋季连阴雨,影响秋收。

本市太阳辐射总量为 110-120千卡/ 平方厘米,一年之中太阳辐射的最大值为7月。年日照时数为2019.2-2074.1小时, 一年之中日照时数最多月一般在8月份。

本市年降水量为1032-1205毫米,雨量最多月份为7月,最少的为12月。本市降水的基本特征是:地域差异不太明显;季节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较大。

本市年平均气温为15.7-16.1℃。一年之中,月平均气温一月最低,为2.5-2.9℃;七月平均气温最高,在28.2-28.6℃之间;各地历史极端最高气温均在39.5℃以上,极值为40.4℃(含山1959年8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均在-13.2℃以下, 极值为- 15.7 ℃(无为1969年2月6日)。

热量的分布,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日数间隔为338-341天,大于0℃的活动积温为5666.4-5804.2度;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日数为229-234天;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为4995.2-5104.2度。

本市平均初霜日期为11月10至11月13日;平均终霜期为3月18至3月22日。无霜期为229-234天

巢湖20号-27号天气预报

巢湖志

一、洪涝旱灾

从历史资料考察,洪涝旱灾成因基本上受气候因素、暴雨及长江高水位以及工程措施、人为因素影响。

本市受季风影响大,因此有年内降雨分配不均衡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降雨量在夏季(6~8月)最多,占年降雨量的50%。春季(3~5月)次之,占年降雨量的30%。秋冬两季雨水较少。夏季是农作物生长需要大量水份的季节,少雨年份塘坝水库蓄水量供不应求,容易发生干旱。如18年降雨量473.3毫米,塘坝水库大部分干涸,发生了特大干旱。多雨或突降暴雨年份,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本市易受洪涝灾害主要是圩区。圩区地面高程在7~8米之间,与巢湖及其他河流的水位紧密相关,而巢湖水位又受长江水位的影响,汛期长江水位常高于巢湖水位,湖水不能下泄长江,圩区就经常处于高出地面的外水位压迫之下;特别是有些圩堤堤身单薄低矮,沟塘率低,蓄洪能力小,排涝能力低,遇大暴雨,内外夹攻,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如建国后的1969年、1980年、1983年都是由于长江、巢湖水位高,暴雨强度大而造成了洪涝灾害。

本市塘坝水库工程蓄水容量小,排灌和蓄水工程整体配套和管理不相适应,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较弱。山、丘、圩实现沟、渠、路、林配套的较少,渠系建筑物和交叉建筑物配套工程远达不到规划要求。有些河道淤塞,宣泄不畅,河、湖滩圈圩相应减少了滞洪能力。

据省水利设计院《安徽省水旱灾害史料整理分析》一文载,本市属于庐州府区、江淮大区。根据近500年历史上水旱发生次数综合统计,发生水灾185次,重现期2~3年;发生旱灾190次,重现期为2~3年。灾害发生大都在夏秋季节。水旱年际连续发生的机遇,连续水出现机遇较多,约20年出现一次;连续旱、先涝后旱、先旱后水出现的机遇均约30年出现一次。以近500年系列作统计,特大水年和大旱年(包括特大旱年)的重现期均为70~100年左右。一般水灾的重现期约4年左右,一般旱年重现期为6年左右。从建国后的灾害资料分析,本市大的洪涝灾害出现周期一般是10年左右,如1954年、1969年、1980年、1983年的洪涝出现;旱灾出现平均是2~3年一次,一般大旱平均4~5年出现一次,较大的旱灾出现周期约10年左右,如1958年、1966年、18年。较大的洪涝灾害和旱灾是交替出现的。连续旱灾出现在1958年和1959年,18年和19年。

(一)历史上洪涝旱灾纪实

清道光十一年(1831)大水。

清道光十三年(1833)大水,饥民载道。

清道光十四年(1834)旱、蝗。

清道光十八年(1838)大水。冬大雪,压折房屋、竹、树。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雨冰雹,禾皆受伤。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大水,没田、庐、人、畜,有入市深丈余者。

清道光三十年(1850)大疫,东黄山一带出姣百余尾,腥水伤禾极广。

清咸丰六年(1856)庐郡蝗旱,米价腾贵,野有饿殍。

清同治五年(1866)大水,各湖圩溃,……十六州县蠲免旧欠三年银米。

清同治八年(1869)大水。

清同治十年(1871)风灾、虫害。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月大雨,江水骤长数丈,庐州府属之无为州、和州、巢县、含山大小各圩,淹没殆尽。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大旱。

清宣统二年(1910)大旱。

中华民国14年(1925)全年均旱。

中华民国15年(1926)旱、蝗。

中华民国20年(1931)大水灾,客水特大,堤、坝、圩尽溃,人、畜、屋、禾均遭巨灾,长江为四十年最大洪水,水灾之重,实为百年未见,巢县被水淹田23.35万亩。

中华民国21年(1932)大旱灾、蝗虫灾,田禾枯搞,收成大减。

中华民国23年(1934)大旱,被灾田亩38.04万亩,被灾人口26万余人,损失稻谷152.1536万担。

中华民国37年(1948)遍涝。

其中以民国20年(1931)洪水灾害最为严重,受灾面积广,时间长,损失大,洪水位高达11.30米。民国23年(1934)为特大旱灾,沟塘干涸,田地龟裂,禾苗枯死。

(二)建国后洪涝旱灾

1949年年降雨量大,江水倒灌,山洪汇集,夏秋两季共淹掉圩口240个,震圩40个,淹没田约19.18万亩,其中圩田约13.31万亩,重灾民4.80万人,轻灾民5.2260万人。

1954年,全年降雨量1604毫米。4月份降雨量104.5毫米,5月份达263.5毫米,6月份降雨达257.1毫米,7月份达483.6毫米,8月份降雨50.6毫米,均偏多。仅5~8月的降雨量就达1054.8毫米,接近或超过正常年景的全年降水量。4月20日水位开始上涨,江水倒灌,加上山洪暴发,四周河水下泻,6月底水位高达11.32米,大部圩堤溃漫成灾。7月份水位达11.30米,23日全部圩堤溃破,25日铜城闸溃缺。8月份最高水位达12.93米。堤溃破后皆陡涨水1米以上,比1931年最高水位高出0.91米,比1949年最高洪水位高出1.66米。全县淹没良田约18.52万亩,滩田及内河港汊低田淹没9万亩(包括山洪淹没2.5万亩,江堤溃决后淹没的约1.27万亩在内),共计受淹约27.52万亩。有约4.1万户、16.52万人(包括城镇4535户、约1.9万人口)受灾。受淹房屋约4.87万间,倒塌冲毁房屋约1.34万间。淹死11人,抢险和倒墙打伤8人。家禽家畜溺水死亡甚多。当年粮食减产8148.7万斤。

1958年5月1日起,久晴不雨。银屏、凤凰两地历时90天,黄山、柘皋、炯炀、槐林、半汤等地持续103天未下透雨。此间,全县均降雨量99.1毫米,比上年同期少613毫米,全年降雨量只有864毫米。天气酷热,室外温度达40℃以上,最大蒸发量10毫米,一般在7~8毫米。5月下旬起,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到6月中旬,全县普遍受旱,面积达12.32万亩,占实种面积的12.3%,其中水稻约9.13万亩,旱作物约3.19万亩。此后旱情逐渐加重,禾苗枯黄、塘坝开裂、井底断泉。最大受旱面积达87.33万亩(水稻57.28万亩占实种面积的94.5%,旱作物30.05万亩)。成灾面积75万亩,减产达达5125万斤。全市2058个村庄,约18.65万人饮用水发生困难,方集乡孙家长村100多户,淘米洗菜用水要到4里外的山涧去挑;团山乡界墩村等30个村庄的400余户,也到3里外去挑水。

1959年从6月3日至8月底共88天未下透雨,受灾面积67万亩,成灾面积58万亩。

1961年,春季到秋季干旱,受旱面积52万亩,比较严重的有巢北的青岗、赵集、柳集、方集、分路、庙岗、凤凰、歧阳等乡。当年全县粮食歉收。

1969年,梅雨季节雨量偏大、降雨集中,仅7月14日至18日5天降雨350.9毫米,其中7月15日1天降雨120.7毫米,连续大暴雨致使江湖水位猛涨、7月25日,巢湖闸水位11.8米,山洪暴发。全市受灾面积22.1万亩,无收面积21万亩,减产约1.03亿斤,受灾人口达15万。

18年是百年来见的夏连秋旱,年降雨量仅有473.3毫米,年蒸发量为1540毫米,降雨少,蒸发多,绝大部分塘坝水库干涸。受灾面积31万亩,成灾面积29万亩。受灾24.43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42%;其中受特重灾人口约12.2万人,占受灾总人口的50%。

1980年,从6月中旬到9月上旬,裕溪河出现25年未遇洪水,巢湖发生10年未有过的水情。80天中阴雨42天,多降暴雨,雨量642毫米,8次暴雨过程,先后出现4次洪峰,一次比一次高。9月2日,裕溪河水位11.35米,超过1969年最高洪水位12厘米。第四次洪峰时,巢湖闸水位11.54米,接近1969年最高洪水位,且水位11米以上持续32天。整个汛情具有1954年的持久性和1969年的紧张性。

汛期漫堤成灾圩25口,受灾面积9.10万亩,溃破圩20口,淹田1.31万亩,洪水钻山淹1.99万亩;淹没集镇6个,村庄21个,房屋5698间;计受灾3086户、约1.36万人;倒塌草屋11间,瓦房1379间,淹没排灌站58个,机房127间,电机33台,柴油机3台。

1983年,5月中旬开始连日阴雨,峏山前圩和坝镇43联圩部分低洼田受淹。6月下旬以后,连降大到暴雨,山洪暴发。自6月25日至7月17日累计雨量428毫米,占年平均降雨量的40%,最大日雨量129毫米。7月5日,巢南部分地区6小时最大雨量106毫米,湖、河水位迅速上涨。7月26日巢湖闸最高水位12.29米。7月14日凤凰颈闸外最高水位14.52米,均超过1969年和1980年的最高洪水位,警戒水位持续时间长达2个半月。大小圩口险情不断出现,出险的涵闸陡门有605处,险埂要段576处,圩堤渗漏376处,塌堤溜坡554处。7月19日、27日两次受6级以上西南风,8月23日凌晨2~6时受6级以上西北风的袭击,中垾联圩、南大圩等大圩口险情加重。全县共破圩83个,淹没农田约5.2万亩,占圩口总面积的34.7%;钻山淹约4.14万亩,洪水冲毁面积1.51万亩,其它受淹面积约4.37万亩。受淹集镇、村庄436个6568户,房屋约1.27万间,受害群众2.07万人;淹没电灌站218座、机房236间、电机100台。

8月份以后,又出现夹秋干,受旱约4,1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约1.93万亩,经济作物约2.23万亩。

二、地震

本市及邻县无为县是几组断裂交汇处。这几组断裂是:北北东方向的郯城——庐江深断裂带和下扬子断裂带;北东方向的滁河断裂和巢湖市——香泉断裂;北西方向的桥头集——东关断层;北东东方向的高林桥断层和东西方向的照明山断层。

根据卫星照片分析,桥头集——东关断层、高林桥断层、照明山断层都是些较新、活动较激烈的断层。1585年,在高林桥和照明山断层交汇处附近发生了六级地震;在巢湖市——香泉断裂上,温泉颇为发育。

著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年代最老、活动历史最长、现在还在活动的断裂带。对它的地震地质特征,本市尚无研究。年9月25日,断裂中南端——花塘乡西南三户梅发生了两次有感地震。

关于巢湖的诗句古诗

2010年12月20日巢湖天气预报 白天晴,晚上多云 12℃~2℃ 3-4级

2010年12月21日巢湖天气预报 白天多云,晚上晴 13℃~2℃ 3-4级

2010年12月22日巢湖天气预报 白天晴,晚上多云 13℃~2℃ 微风

2010年12月23日巢湖天气预报 白天阴,晚上阴 9℃~2℃ 微风

2010年12月24日巢湖天气预报 白天雨夹雪,晚上小雪 3℃~-2℃ 微风

2010年12月25日巢湖天气预报 白天小雪,晚上多云 2℃~-3℃ 微风

2010年12月26日巢湖天气预报 白天小雪,晚上中雪 4℃~-5℃ 微风

详情请访问: ://.ttgjx/tianqi-chaohu.shtml

1. 关于巢湖的诗句

关于巢湖的诗句 1. 描写巢湖的古诗词有哪些

1、世人贪利复贪荣,来向湖边始至诚。——唐·杜荀鹤《过巢湖》

释义:世界上地人都很贪婪贪图荣华富贵,来到湖边开始诚实地面对自己。

2、巢湖春涨喻溪深,才过东关见故林。——唐·杜荀鹤《送人归淝上》

释义:巢湖春天水涨溪水变深了,才过东边的关隘就见过了昔日的林木。

3、湘流分曲浦,缭绕古城东。——唐·戴叔伦《暮春游长沙东湖赠辛兖州巢父二首》

释义:湘水分流了周围的小河,缠绕着古城向东流去。

4、花开鹦鹉韦郎曲,竹亚虬龙白帝溪。——唐末宋初·谭用之《春日期巢湖旧事》

释义:花儿开了,鹦鹉唱起了韦郎的小调,竹子做成的小船过了白帝的溪水。

5、遐想清游意欲飞,巢湖西畔碧山围。——宋·王之道《题许公塞驿》

释义:想象着飞来飞去,周围的山将巢湖围起来了。

6、宿雾凝深黑,朝曦浴嫩红。——宋·刘攽《巢湖》

释义:夜里雾气凝重天气黑暗,早上的太阳将水照的嫩红嫩红的。

7、四月风犹北,湖边气似秋。——宋·刘攽《巢湖阻风二首 其二》

释义:四月的风好像是从北方来的,湖边的天气像是秋天的天气。

8、震泽古垂声,巢湖晚呈诡。——宋·项安世《水图诗寿王丞相》

释义:一声雷声震动了水面,巢湖晚上呈现出诡异的氛围。

9、湖水漫漫接天杪,天低更觉青山小。——元·乃贤《巢湖述怀寄四明张子益》

释义:湖水漫天从天上接下来,天空低沉更觉得青山变小了。

10、淝水急流舟欲起,巢湖浮黛画初匀。——元·李孝光《喜雨次神字韵录呈达兼善》

释义:淝水湍急好像小船要飞起来,巢湖浮了青色的颜色好像画上的一样。

2. 诗[关于巢湖]

清代曾任巢县知县的孙枝芳有诗云:“天与人间作画图,南谯曾说小姑苏,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赞美巢湖时留下的佳句:“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

宋人刘攽游巢湖时写的诗:“天与水相通,舟行去不穷。何人能缩地,有术可分风?宿露含深墨,朝曦浴嫩红。四山千里远,晴晦已难同。”

郭沫若: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如油.

百八里形胜参差,欲盖览绮丽春光,正烟消雨霁,岑楼上洞启疏棂,远黛修容环献媚”,下联为:“万千层涛澜汹涌,若别领清幽秋景,迨风息波恬,长夜间徒倚山渚,冰轮跃彩遍浮金”

参考资料:

和百度百科.

3. 描写巢湖的美词美句有哪些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

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关于描写秋天的美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又称麦秋。秋高气爽,与夏天太阳肆虐闷热的天气完全不同。写秋天,可以写秋天的收获,秋天阳光的强弱程度,日照时间的长短,直射还是斜射,还可以写秋天颜色的特点,写秋风、秋雨等等。根据气温的不同,秋天可以分为初秋、仲秋和深秋。

秋天,是大地生育的时节。这时,大地产下了它丰硕的果实:沉甸甸的稻子,金**的麦穗、雪白的棉花、颗粒饱满的花生、又大又红的地瓜、红彤彤的苹果、桔红色的桔子等等。各种五颜六色的菊花、牡丹、康乃馨、月季、桂花等在浓露之下闪耀着,一点儿没有褪色。田野和园林的景色从来没有像秋天这样美,这样令人心荡神摇。从高空往下看,初秋的大地真像一幅五彩缤纷的华丽地毯。付出一年辛勤劳动的人们,更是感觉到丰收的喜悦。

秋天,炎夏终于悄悄地溜走了,阳光照射大地的时间比夏天短了,不再从早上五六点一直照到傍晚六七点;阳光开始变得柔和温顺了,不再像炎夏时那样怒气冲冲披挂上阵,让人望而生畏;秋天的阳光已经较为斜射,不像炎夏时那样直射,因而温度明显降低了许多。

仲秋,虽然也是绚丽多彩的,但主要的色彩是金**的。在夏季,几乎没有一片落叶,几乎没有些微的**点缀在夏季的色泽中间,大地呈现的主色调是绿色。而仲秋,大自然则神奇地变幻着,一夜秋风起,人们竟觉察不出什么时候大地的主色调变成了**,树叶变得黄而稀疏,而不像夏天那样绿而繁茂,草地也变成了金**,田野中是一片的金**,所以人们称秋天为“金秋”。如果说大自然在春天曾经显得俏丽、欢乐,像一个企望将来的女子,那末仲秋就似乎变得苍老、郁悒、温柔,像一个追忆往事的金黄头发的女子。法国作家莫泊桑在《一个诺曼底人》中把秋天的金色比作仿佛是日光融成了点滴从天上落到了茂密的树丛里。

深秋的大自然界,留下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农忙后的田野,一眼望去,光秃秃的。牲口垂头丧气地在来回走动。成群的麻雀不时从麦地里腾空而起,又像下雹子似地纷纷散落在满是尘土的道路上。乌鸦在低空盘旋,突然,它绝望地叫了一声飞走了。于是,一种惆怅的感觉会向你的心头袭来,勾起你无限的愁绪。

萧红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性质的,但它的笔法却是抒情散文的笔法,把她的家乡呼兰河描绘得如一幅水墨画。她写呼兰河的秋天:秋末,后园里的大榆树也落了叶子,园里荒凉了,没什么好玩的了。长在前院的蒿草,也都败坏了而倒了下来;房后菜园里的各种秧棵,完全挂满了白霜;老榆树全身的叶子已经没有多少了,可是,秋风还在摇动着它。天空是发灰的,云彩也失了形状,好像被洗过砚台的水盆,有深有浅,混沌沌的。这样的云彩,有时带来了雨点,有时带来了细雪。

初秋的风使人感到凉爽、舒适,那时候穿夏装,更觉得痛快。而深秋的风,尤其是早晚的风,有时就使人不寒而栗了。秋天多细雨,一阵阵,密密麻麻的,下一场雨天气的温度就下降一点,大自然就在一阵阵风雨之中变换季节,弄得人们心神不定。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是这样描绘秋色的:秋雨打着他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这里,作家写了秋雨、秋云、秋天光秃秃的树林。

深秋多浓雾、多霜,林木深处,鸟的叫声也变得怯生生的了,仿佛感觉到冬天快来了。高峰上已经开始盖上了初雪。我国汉朝的刘彻在有名的《秋风辞》中有两句名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三国时代魏·曹丕在《燕歌行》中写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两句名句都从风、云写起,写出了秋天草木黄落,出现了霜,鸿雁南归,十分简洁地概括了秋景的特色。

4. 描写巢湖的美词美句有哪些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关于描写秋天的美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又称麦秋。

秋高气爽,与夏天太阳肆虐闷热的天气完全不同。写秋天,可以写秋天的收获,秋天阳光的强弱程度,日照时间的长短,直射还是斜射,还可以写秋天颜色的特点,写秋风、秋雨等等。

根据气温的不同,秋天可以分为初秋、仲秋和深秋。 秋天,是大地生育的时节。

这时,大地产下了它丰硕的果实:沉甸甸的稻子,金**的麦穗、雪白的棉花、颗粒饱满的花生、又大又红的地瓜、红彤彤的苹果、桔红色的桔子等等。各种五颜六色的菊花、牡丹、康乃馨、月季、桂花等在浓露之下闪耀着,一点儿没有褪色。

田野和园林的景色从来没有像秋天这样美,这样令人心荡神摇。从高空往下看,初秋的大地真像一幅五彩缤纷的华丽地毯。

付出一年辛勤劳动的人们,更是感觉到丰收的喜悦。 秋天,炎夏终于悄悄地溜走了,阳光照射大地的时间比夏天短了,不再从早上五六点一直照到傍晚六七点;阳光开始变得柔和温顺了,不再像炎夏时那样怒气冲冲披挂上阵,让人望而生畏;秋天的阳光已经较为斜射,不像炎夏时那样直射,因而温度明显降低了许多。

仲秋,虽然也是绚丽多彩的,但主要的色彩是金**的。在夏季,几乎没有一片落叶,几乎没有些微的**点缀在夏季的色泽中间,大地呈现的主色调是绿色。

而仲秋,大自然则神奇地变幻着,一夜秋风起,人们竟觉察不出什么时候大地的主色调变成了**,树叶变得黄而稀疏,而不像夏天那样绿而繁茂,草地也变成了金**,田野中是一片的金**,所以人们称秋天为“金秋”。如果说大自然在春天曾经显得俏丽、欢乐,像一个企望将来的女子,那末仲秋就似乎变得苍老、郁悒、温柔,像一个追忆往事的金黄头发的女子。

法国作家莫泊桑在《一个诺曼底人》中把秋天的金色比作仿佛是日光融成了点滴从天上落到了茂密的树丛里。 深秋的大自然界,留下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

农忙后的田野,一眼望去,光秃秃的。牲口垂头丧气地在来回走动。

成群的麻雀不时从麦地里腾空而起,又像下雹子似地纷纷散落在满是尘土的道路上。乌鸦在低空盘旋,突然,它绝望地叫了一声飞走了。

于是,一种惆怅的感觉会向你的心头袭来,勾起你无限的愁绪。 萧红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性质的,但它的笔法却是抒情散文的笔法,把她的家乡呼兰河描绘得如一幅水墨画。

她写呼兰河的秋天:秋末,后园里的大榆树也落了叶子,园里荒凉了,没什么好玩的了。长在前院的蒿草,也都败坏了而倒了下来;房后菜园里的各种秧棵,完全挂满了白霜;老榆树全身的叶子已经没有多少了,可是,秋风还在摇动着它。

天空是发灰的,云彩也失了形状,好像被洗过砚台的水盆,有深有浅,混沌沌的。这样的云彩,有时带来了雨点,有时带来了细雪。

初秋的风使人感到凉爽、舒适,那时候穿夏装,更觉得痛快。而深秋的风,尤其是早晚的风,有时就使人不寒而栗了。

秋天多细雨,一阵阵,密密麻麻的,下一场雨天气的温度就下降一点,大自然就在一阵阵风雨之中变换季节,弄得人们心神不定。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是这样描绘秋色的:秋雨打着他们的脸。

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

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这里,作家写了秋雨、秋云、秋天光秃秃的树林。 深秋多浓雾、多霜,林木深处,鸟的叫声也变得怯生生的了,仿佛感觉到冬天快来了。

高峰上已经开始盖上了初雪。我国汉朝的刘彻在有名的《秋风辞》中有两句名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三国时代魏·曹丕在《燕歌行》中写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两句名句都从风、云写起,写出了秋天草木黄落,出现了霜,鸿雁南归,十分简洁地概括了秋景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