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天气 实时天气

两个预报天气的人故事内容_两个预报天气的人

tamoadmin 2024-12-02 人已围观

简介1.天气预报天天说下雨结果一次都没下是怎么回事?2.历史上是如何评价胡惟庸的?胡惟庸到底是有个怎样的人?天气预报不准的七个理由 ://news.xinhuanet/health/2004-11/12/content_2207888.htm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

1.天气预报天天说下雨结果一次都没下是怎么回事?

2.历史上是如何评价胡惟庸的?胡惟庸到底是有个怎样的人?

两个预报天气的人故事内容_两个预报天气的人

天气预报不准的七个理由

://news.xinhuanet/health/2004-11/12/content_2207888.htm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

理由五:疑难病误诊

疾病的种类很多,而诊治各种疾病的难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为天气把脉也常常碰到疑难杂症。

我清晰地记得一个例子:一个台风刚刚生成,就气势汹汹地向东南沿海奔袭而来,我们发布了警报。可是台风却很诡异地停止前进,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当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它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重新瞄准东南沿海,于是我们再次警觉地发布台风警报,然而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台风却大摇大摆地朝向太平洋扬长而去。最终这个台风让人们虚惊一场。事后有几位同事总结说:这个台风好像是专门来戏弄我们的。

即使某种常规的天气过程,预报了不发生(行话叫:报空了),没预报发生(行话叫:报漏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且不去议论业内的预报心态,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 尤其是漏报 ,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同行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之后,人们还会谈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问题。天气预报永远有不准确的时候。但愿他的这句话给一万年之后的观众也打个预防针。——天气预报的难题将长期存在。摸准老天爷的脾气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觉欺骗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实习生对我说:到了夏天,你们怎么办啊?这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他解释说:大家都说,高温季节明明是40多度,你们却总报36度、37度的样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报也不愿报高温。

听了这样的分析,我真是觉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缺水、缺电现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间照明也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区的气温像进行体育竞赛一样,气温新高屡屡被刷新,各大“火炉”交相辉映。于是有很多观众反映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气温结果,隐瞒不报,甚至将其上升到了“剥夺百姓知情权”的政治高度。

但实际上,对于200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确凿的预报,仅中央气象台就破天荒地发布了31次高温预报和警报,而且对于气温的预报误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学层面的精彩和公众层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们追根溯源,气温与人们的身体感觉(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引起抱怨和质疑的首要原因。

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荫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会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阳光烘烤下,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当气温是35度的时候,表层土地的温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35度,于是对天气预报的怀疑产生了。

实际上在天气预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盛夏季节主观故意压低气温预报结果的情况。如果真有那样的事,完全是伤害职业道德的卑劣行为,也是我们自己难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对不准确的总结

我拜读过大量关于预报多么精彩、分析多么成功的文章和总结,但是极少看到对于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点评,似乎一些人不愿意触及伤疤,没有诚恳地探讨失败的职业氛围。一旦预报出现重要错误,气氛会变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伤害了谁的感情。

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在结尾处,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气预报满意率”,由观众为每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打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这条信息,这是了解观众对于预报质量所持态度的重要渠道。满意率经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满意率非常低的时候,比如预报了2004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爷就是不愿意配合,14日刮了一阵六级大风和一场扬沙天气,15日尽管天色阴沉、云层浓密,但偏偏不下雨,当天我路过一座游泳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天气预报这么不准,你还敢在大街上走 ”结果6月14日的天气预报满意率只有43%。当然,内行人都知道那几天预报的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爷终于被执著的预报感动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预报的最高气温是24度,而实际上下午的气温仅仅是17度,穿着单薄的人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怨言丛生,但是6月15日对于16日预报的满意率是81.8%,看来虽然温度预报离谱,但是终究预报了降雨,大家还是很宽厚的。

天气预报天天说下雨结果一次都没下是怎么回事?

每个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的方式都各有不同,人数当然也有不同,但基本包含以下几个工种:摄像2-3人,即2-3个角位。主播1-2人,多数为1个人。导播1人。调音1人。灯光1-2人。影屏特技1人。协调1人。

上面这些人员有的台可少,有的台可多,但基本跑不出这几个工种。

提示:现在大多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都属于录播而并非直播。包括中央1台的天气预报都是录播的,在每天5:30录制,晚上7:30播。

历史上是如何评价胡惟庸的?胡惟庸到底是有个怎样的人?

天气预报只是对近期几天时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的一个预测,包括大气的气温和降水。

大气降水需要有三个必备条件,一降温,二凝结合,三要有饱和的空气,这三个条件能够具备好了,会带来一定的降水。

如果都没有进行下雨的结果说明白,这三个条件还没有完全达到或者全部达到这样的结果。

说到胡惟庸我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胡惟庸是当时历史上一个非常厉害的人,是明朝时期皇帝身边的左膀右臂,不过,我们都知道当时的明朝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很有疑心的人,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胡惟庸杀死了很多的大臣,那么,在历史上胡惟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评价胡惟庸的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说实话,胡惟庸在明朝历史的名气可谓响当当,但算不上一流。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也实在难以算得上一号人物,就同朝而言,文比不过能掐会算的神棍刘基,武比不过攻城拔寨的徐达,然而这样一位以揣摩圣意、投机取巧之徒竟然能在明朝的廷梁上蹦哒了十几年,实在可笑。  仔细分析,胡惟庸与癞痢头起家的朱重八比,实在不是个,他的那些蝇蝇苟且的如意算牌,也全都是朱重八玩剩下的小九九。而之所以他能够一路从元帅府奏参一直平步青云到左丞相,除却他还算有些小聪明之外,更多是朱重八需要他,用的上他。  朱重八贵为一国之君,事无巨细,自然分身乏术,这就需要有一个心性与他相似的人辅佐提醒,而自杨宪被诛杀后发现胡惟庸刚好受用。  自杨宪事后,朱重八应该没有提防胡惟庸太多,只是有意把他作为自己在朝廷的暗哨,或者说是打小报告的亲信任用,此时胡惟庸官不过奏参,而自己大业未竟,对胡惟庸的信任还是纯粹的。

胡惟庸自己当时也应该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不至于比刘基更神棍算到自己以后能够官至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心理就是谨慎小心地做好朱元璋交代自己的事情,别的想法也就没有了,也不敢有,毕竟当时以他米粒之珠怎敢在刘基、徐达、李善长这些大佬面前绽放光芒?!

分析历史,可以断定,胡惟庸从元帅奏参一直到洪武六年被李善长推荐为右丞相的这段蛰伏期是他最睿智英明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他在朱重八面前表现出来了绝对的得力,绝对的忠诚,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以一个小小的奏参最后官拜左丞相的主要原因。

胡惟庸能够一直到左丞相除却少不了朱重八的暗中扶持外,更少不了当时明朝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这两块垫脚石的内斗,而我们实在难以想到癞痢头起家的朱重八到哪里学到的这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帝王权术,玩的妙到毫巅。显然,李善长扶持胡惟庸起来之所以顺风顺水乃至能够神迹般地力挫神棍刘基,这恐怕少不了朱重八的推波助澜。

朱重八硬是把厚黑学玩到了极致,人家既不想让李善长一家独大,更不想像穿着皇帝的新装一样每天“赤裸裸”站在刘基面前,两位开国功勋,总不能一刀咔嚓了,那怎么办?于是朱重八苦等时机终于瞅准了机会在李善长与刘基两大集团内斗的时候在后面添油加醋,煽风点火不停地加料,而这料就是胡惟庸。

研究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两大集团内斗时,相互打对方小报告的人不断,有的小报告甚至证据确凿,但朱重八硬是等另一方也拿出置对方于死地的情报时,才不慌不忙地处理,游刃有余,要不说老朱坏,此消彼长非其所愿,两败俱伤才是他乐意看到的事情。

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出胡惟庸还是有点眼力见的,他在两大集团内斗中挽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不会不知道老朱的意思,但是人家看破不说破,心领神会。大概也就是这次内斗结束,两大集团两败俱伤,老朱发现胡惟庸有点意思,最主要的是从始至终他对自己表现出来了足够的忠诚,又有眼力见,左丞相空缺,朝中实在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了,索性就让他做了左丞相替自己摇旗呐喊。

要不人们常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身处高位又无对手,权贵会慢慢腐蚀一个人的心性,如后来的满清年羹尧、鳌拜又如何。胡惟庸自从官拜左丞相之后,反而开始日薄西山走下坡路了。

每一次的结党营私,卖官鬻爵,专横跋扈,忤逆圣意,欺上瞒下,独断专行都是在把自己坟墓里的黄土一剖一剖地往外挖,他甚至把自己坟墓挖大到开始帮朱元璋批所有奏折,但凡不利于己的先扣下秋后算账,无关重要的再往上交,对于官员任免也是由他说了算,久而久之,他居然产生出了一种错觉:“我是不是皇帝啊?!”然后人家料定自己能成事,乃至收买了朝内一干文臣武将还外联敌患,做着皇位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春秋美梦。  据说那段时间人家老家的井里都开始冒突泉长石笋,祖坟晚上都开始冒青光了,好故事,好设计,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欣欣向荣,一派祥和,没毛病。

要不我说胡惟庸像个跳梁小丑,他错就错在太把自己当个,他比当年的神棍刘基如何?居然也和瘌痢头起家的千王朱重八玩起了革命事业,实在可笑。

果然,老朱坐在皇位上只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着盹儿的时候,他自己就撞到了刀口上。  他的儿子驾车在闹市奔腾居然自己摔死了,胡惟庸一糊涂居然把马夫给杀了,此事闹得满城皆知,老朱逮住机会就靠着这么点鸡毛蒜皮的事直接对胡惟庸说“你偿命吧!”然后拂袖而去,三言两语,诛心之至。胡惟庸心里一个冷颤马上明白过来打算马上起事。要么说胡惟庸上不了台面,还没怎么着就被朱元璋一锅端了,还先后祸害了好几万人。  所以,明智之士看来,胡惟庸真不怎么样,他在朱元璋那就是个笑话而已。 以上参照《明史列传》分析。  胡惟庸政治上是小聪明、大糊涂。他和朱元璋像两个拳击手,他远不是朱元璋的对手,却自以为是和老朱上了擂台,自作孽、不可活,他是找死的节奏。  一、胡惟庸是因为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刘基领头的浙东集团内斗、李善长的举荐登上丞相之位的。

诸位对下面这幅大明的应该有印象:一个农妇模样的女人,一双大脚,怀揣一只大西瓜…对喽!这是文人幽了大明贤后马皇后一默!这告诉我们:皇上、皇后是淮西的,淮西集团占尽天时地利。  事实如此,李善长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洪武三年封韩国公,朱元璋就封了六个开国公爵,另五个牛人是徐达、常茂(代父常遇春领)、李文忠、冯胜、邓愈,文臣就老李一位!李善长官封丞相。

如果把朱元璋比作刘邦,李善长相当于萧何,刘基相当于张良甚至还有韩信的一部分(战略上),他运等筹帷幄、决胜千里、算无遗策,而且还是厚黑学高手,元璋对他服之又惧之、防之,开国初被封诚意伯,年俸二百四十石,李善长四千石,是他的十几倍,刘基是言官之首御史中丞。洪武元年,刘基抓了犯法的李善长亲信李彬,要杀,李善长找刘基求情,刘基断然拒绝了,还报告老大朱元璋。老大下令处死。李善长以京城久不下雨为借口,说不宜。刘基说:杀李彬,天必雨!李彬被杀,精通天文气象的刘基预报天气失败,李善长煽动很多人进攻刘基,刘基于当年八月,请回老家。朱元璋曾对刘基的儿子说:满朝文武结党,你爸除外,我不会亏待他。刘基推荐杨宪顶他的职,着手反攻。杨宪不断收集李善长的把柄,不停地在老大处打小报告,开始湖朱头也明白其意,但时间一久,对李善长多有指责。十一月召回了刘基,委以重任。淮西集团被全面打压,眼看浙东集团就要大胜,李善长十分忧虑,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他现学刘基,找个代言人,这人威望不能高、要容易控制、还要很有能力,就这样老乡胡惟庸成了淮西集团的新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