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天气 实时天气

云南未来3天天气预报_云南天气预报今后三天

tamoadmin 2024-10-06 人已围观

简介1.1.从现在开始的几十天内,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2.下雨多大以上算是暴雨?3.南方多地有暴雨和高温,南方为何今年受灾如此严重?4.什么是气象船预报形式多种多样 日本有关部门向社会提供多种多样内容详尽的天气预报。所提供的天气预报大致可分成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一般情况下的天气预报指今天、明天和后天三天时间的预报。日本把全国划分为一百三十八个气象区,每个都道府县

1.1.从现在开始的几十天内,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

2.下雨多大以上算是暴雨?

3.南方多地有暴雨和高温,南方为何今年受灾如此严重?

4.什么是气象船

云南未来3天天气预报_云南天气预报今后三天

预报形式多种多样 日本有关部门向社会提供多种多样内容详尽的天气预报。所提供的天气预报大致可分成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一般情况下的天气预报指今天、明天和后天三天时间的预报。日本把全国划分为一百三十八个气象区,每个都道府县均分成若干气象区,每个气象区每天要发出三次气象预报,内容包括今后三天的天气形势,风向、波浪高度、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概率等。 日本与1980年6月增设了“降水概率”预报项目,对一毫米以上的降雨或降雪可能性从百分之零至百分之百进行划分,并以十个百分为单位发出预报。降水概率为百分之三十的预报时,意味着发出的一百次概率为百分之三十的预报中,实际上会有三十次会降雨或者降雪,降雨或降雪的激烈程度及降水量不影响降水概率的百分比。天气预报里本来就含有概率因素。发出“晴”的预报后,也有可能出现“阴”或者“雨”的情况,这不过是从概率上进行判断,“晴”的概率为最高而已。因此,降水概率便顺理成章地被列入预报项目表中。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降水概率预报为百分之五十时,带伞出门的人约占一半。 日本的天气预报始于1884年6月1日。为了纪念这个光辉的日子日本把六月一日定为“气象纪念日”。日本在进行天气预报的前一年,即1883年开始了气象观测工作,是世界上起步较早的国家。最早的天气预报只有“全国风向不定;天气多变;可能有雨”等概括性的内容,日本全国通用。当时没有电视、收音机等现代化传播工具,天气预报就贴在派出所前面的布告牌上。 现在,天气预报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根据日本气象厅公布的气象数据,各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充分利用地图,图解、计算机制图等方法进行天气预报。地方新闻专栏里为人们提供小范围的天气预报,读者及收视者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得到自己居住地区的各种各样的气象预报信息。此外,人们还可以利用电话服务系统接收天气预报。通过电话不仅可以得知那个地区甚至日本所有地区的天气预报。 超级计算机大显神通 1996年3月,日本开始发布“分布预报”和“即时系列预报”,这是同以前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的非常细致的天气预报。“分布预报”是把日本全国划分成大约两千个二十公里见方的区城,然后使用分布图以三小时时间段预报未来二十四小时的天气、降水量和气温内容。分布预报的大量数据可从气象厅的计算机向各电视台的计算机联机输送。各电视台在气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制图处理,编排出丰富多的各地天气预报节目。“即时系列预报”以日本全国一百三十八个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为对象,每隔三小时预报未来二十四小时的天气状况。人们根据这项预报。可以了解到“大约几点会下雨”及“晚上气温会急剧下降”等方面的详细信息。降水近时预报的主要目的是防灾,而“分布预报”和“即时系列预报”的内容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气象商务 社会对气象信息的要求正在日益多样化。提供气象信息的工作,过去一直由部门所垄断,为了适应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于1993年5月修改了有关法律,设置了须通过统一考试的“气象预报士”国家资格,允许民营单位根据需要发布局部地区的天气预报。随后,对民营单位预报的对象地区及预报期间的限制逐步放宽,2000年7月起已可以发布大范围的天气预报;2001年4月起,进一步允许民营单位发布未来一个月的天气预报。 日本对气象预报工作放宽限制后,被人们称为“气象商务”的新型商务不断涌现。目前,已有四十二家包括民营公司、个人以及气象局外国团体组织日本气象协会、地方组织等单位和个人向气象局申领了经营天气预报业务的许可证。上述单位或个人将对气象局免费提供的气象信息进行加工,然后向社会发送气象预报。面向社会发送的气象预报中,有人利用有线电视台以及网站主页,每隔三十分钟或一个小时更新一次气象内容。还有向手机及车载全球定位系统提供天气预报以及注意预报、警报等服务项目。 面向企业的气象服务,在比气象厅公布的天气预报范围更小的地区内,通过网络将气温、天气、风向和波浪高度等详细的气象信息传送给企业。其中还有主要提供有关电视信息的气象业务公司。该公司使用传感器感应打雷时发出的电磁波,根据计算机计算出雷击位置后向企业预报,该公司信心十足的表示:“预报的雷击位置误差不超过一公里。”该公司的客户中除了高尔夫球场等露天休闲公司外,最近要求提供雷击信息服务的半导体工厂在不断增加。工场在遭到雷击停电后,会自动切换成自动电源,那时电源会出现短暂低压,对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参考雷击预报,就可以提前切换成备用电源,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1.从现在开始的几十天内,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

努力学习 我要写作业了!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

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下雨多大以上算是暴雨?

卷积云:小圆块积云,看上去如同波纹状,常被称为“鱼鳞天”,通常海拔高度5000—8000米,一般预兆晴朗天气。

高积云:类似于卷积云,预兆天气良好,但它的覆盖范围更广,云层更厚,白中有暗。通常出现于暴雨之后,悬浮在5000—6000米的高空。

积雨云:为低层雷云,云色乌暗。塔形云层高可达6 000米,顶部平云层被称作砧顶。积雨云常带来强风暴雨、雷鸣和闪电。上层类似卷云,顶层类似雨云。

积云:很易于识别,蓬松状白云,如同团团棉絮,飘浮在空中。如果彼此分开意味着又是美好的晴天,可是如果发展得越来越大,前端越来越多,很可能会带来一场突然降临的暴雨。位于海上碧空中的积云,通常表明离陆地已经不远,高度一般不超过2500米。

卷云:由冰晶形成的高层缕状云,这也是它看上去纯白色的原因,经常称作马尾云。它们也通常意味着天气晴朗,高5 000~9 000米。

卷层云:由冰颗粒形成,看上去像白云的纹路,这些是惟一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光晕的云层。如果卷层云扩展,意味着天气晴朗;如果卷层云缩小,意味着将要下雨;如果天空笼罩着卷云,卷云上部的天空变暗,逐渐形成卷积云,这预示着雨雪的来临。

高层云:在阳光或月光照耀下,看上去像灰色的幕幔。如果湿空气靠近,云盘消失,云层变厚、变暗,直至下雨,高可达2500—6000米。

雨层云:为低层乌云,笼罩在空中,意味着4小时之内会有降雨,通常会持续几小时。

层积云:低层覆瓦状云层,通常覆盖整个天空。云层较薄,阳光可以透射下来。它们可能会带来雷阵雨,但一般会在午后消失,留下一片晴朗明亮的蓝天。高度低于2500米。

层云:云层最低,犹如浓雾笼罩在空中,刚开始出现时经常会被误认为是高山浓雾。它们并非很自然的雨水云,但也可以形成蒙蒙细雨。如果在夜间它越来越厚,覆盖在清晨空中,通常这会是晴朗的一天,高度不超过2500米。

也可以用民间谚语来识别

天上勾勾云 地上雨淋淋

一日东风三日雨

东虹轰隆西虹雨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燕子低飞要下雨

鱼跳水,有雨来

雨中鸣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东虹轰隆西虹雨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蚂蚁搬家蛇过道

明日必有大雨到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南方多地有暴雨和高温,南方为何今年受灾如此严重?

暴雨

暴雨(torrential rain)

1小时内雨量大于等于16mm,或24小时内的雨量大于等于50mm的雨。

我感觉到非常荣幸。我今天比较系统的介绍一下关于暴雨的形成、暴雨引起的灾害以及暴雨怎么去监测、怎么去预测,主要介绍一下这些内容。暴雨是我们国家一个很重要的灾害,尤其是在长江流域,或者讲整个的淮河以南地区,当然黄河也曾经发生过很大的洪涝。所以总体上来讲。暴雨是我们国家主要的一个气象灾害。了解暴雨、研究暴雨是刻不容缓的一个任务。现在我们主要是用雷达和卫星来观测和预报暴雨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但到以后,大体上到2025年的时候,我们的数值模式的分辨就一公里。一公里什么概念呢?我们北京这个区域,我们一个点到一个点距离只有一公里。我刚才讲了,我们现在一个测站到一个测站的距离是多少呢?是二百到三百公里,我们到了2025年,我讲的等于我们一个点和一个点的观测的距离只有一公里。也就是说,这个街道到那个街道它之间有什么差别?我都可以在计算机里面算出来。我们今后可以做三十天的预报,一公里什么概念?就相当于我们从这个卫星上面去看地面,这个地面上的地形就清晰到这个程度,这就叫一公里。如果是看北京,可以把北京的街道的分布基本上都能看出来。

所以再过二十年,整个的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科学技术的水平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电子学科的发展以及我们气象科学本身的发展,将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到那个时候我们的预报水平,三天里边的预报大概正确率绝对不会低于90%。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想我们的气象科学和现在比,就像我们现在和二三十年以前比一样,有一个面貌全新的一个概念。我想我的讲座就讲完了,谢谢大家!

《暴 雨》 (全文)

我今天有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暴雨,我感觉到非常荣幸。我今天比较系统的介绍一下关于暴雨的形成、暴雨它引起的灾害、以及暴雨怎么去监测、怎么去预测,主要介绍一下这些内容。暴雨是我们国家一个很重要的灾害,尤其是在长江流域。或者讲整个的我们国家淮河以南地区,当然黄河也曾经发生过很大的洪涝。所以总体上来讲暴雨是我们国家主要的一个气象灾害,那么大家都很关注2003年汛期,在淮河流域再一次发生了洪涝,那么这张图就是由我们国家自己研制的“风云2号”气象卫星所发布的卫星云图,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淮河流域的上空,长时间的一直维持了一条云带。

那么譬如说,我们在1998年,由于洪涝在长江流域,整个造成我们国家三千多亿人民币的损失。有一千多个人,在这次洪涝里边丧失了生命。因此洪涝灾害和旱灾不一样,洪涝灾害就像我们一个人急一样,它会引起人民生命财产的突然之间的损失。而旱灾一般来讲就像我们的慢,它影响的时间很长。同样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主要的就是在经济上、尤其是农业生产。所以从这一个表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最近几年,我们国家整个的因为气象灾害所受到的损失越来越大。随着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增大。所以这一点上面来讲是很显然的。

我们同样也是洪涝的灾害,譬如说在2001年8月5号到10号在上海有一次热带气旋的影响,造成大的暴雨,整个上海就灌了水。那么像这样的灾害,如果在二十年以前大家知道,就是几条被子湿掉了。但是到了今天,我们每个家里面都是各种各样家电都有,要被水里一泡,那损失可大了。那么工厂里边同样的,现在工厂的设备和几十年以前工厂设备那是完全不能比。所以随着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暴雨的灾害,我们整个经济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那么这个图就是由于淮河流域的洪涝造成的水灾,我们可以看到农村里边淹水的情况。

那么现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暴雨预报,因为洪涝我们要取措施去预防,1998年的洪涝对三峡水库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因此我们能不能把暴雨预报做好,对确保三峡水库建设的安全是重要的。在这个过程里边,我们中国气象局在确保三峡水库安全度过洪涝的这个时期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基本上确保了整个的三峡水库在洪涝期间气象的预报,气象的保障。譬如说到了洪涝的后期,那个时候三峡水库已经由于土坝,就是泥土做的坝,长期的泡在水里边,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果再有一次超过五十毫米的大雨的话,那么三峡水库里边所有的机械设备全部要撤离。人员要撤离,要确保机械设备和人员的安全。那么这个时候长江三峡的总公司就要求中国气象局要给出正确的预报,在后期有没有可能再发生一次超过五十毫米的暴雨?如果要发生一次超过五十毫米的暴雨,这些人员设备全部要撤离三峡的工地。那么国家气象中心正确地预报降水不会超过五十毫米,因此整个的工程没有能够停下来。如果把这个整个的装备人员撤离三峡水库,大概估计工程的进度要延缓一年。所以气象保障,尤其是暴雨预报、灾害的预报,对确保我们国家重大的工程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暴雨预报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暴雨预报主要是有两个最困难的地方,第一个暴雨它突发性强,大家知道,夏天我们看到了西面有一点很大的这种乌黑黑的云上来。不要很长的时间就可以下很大的雨,这种就是我们讲暴雨它的突发性。而且尤其在梅雨期间那是经常发生,因此暴雨它的突发多发给我们预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暴雨的面积通常来讲是比较小的。

譬如说我举个例子1998年,1998年的7月21号武汉三天的暴雨,有一小时的降雨量达到88.4毫米。三天的降雨量降在武汉的城市里边的雨水相当于什么呢?我不知道在座的听众有没有去过武汉?武汉市区里边有个叫东湖,三天里边降的水就相当于1.5倍东湖的涌水量,就倒在武汉的城市的上空。那么这样子一定会造成武汉城市里边的积水造成灾害,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如何去预报这个暴雨它是一个非常难的地方。尤其是它的转折,关键的时刻,特别难。什么时候发生?它发生在什么地方?它的强度有多大?这一点在我们气象上来讲,在气象预报上来讲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

第二个暴雨预报它一定是在某种大的大气环流,也就是我们大气里边运动的总的状态的背景下面发生的。尤其是大家一定经常会听到,如果关心气象预报的话,一定会经常听到所谓的负热带高压。负热带高压也就是夏天控制我们东南沿海的一个高压带,这个高压对我们整个的它的东面的气流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个负热带高压的西面,一定是偏南气流。而这个偏南气流就把海上的大量暖湿的空气从南面就带到了北面,因此这个负热带高压的变动,可以使得我们的水气就直接的从南面华南一直送到长江流域。这个就造成了北面的冷空气过来,南面的暖湿空气北上。冷暖空气一碰撞,它就产生了很强的对流。那么暖的空气过来,冷的就向下走,暖的就向上走。这样暖空气拼命就向上走,一向上走它又暖又湿。因此向上走的过程里面呢,它就冷却变成为降水,然后掉下来。所以这个过程整个来讲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动力学、物理学、和热力学方面的一个问题。所以这个暴雨预报,它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地方。那么要想做好暴雨预报,首先要做好监测。因此如我们能够提高暴雨预报的能力,实际上对我们整个国家防灾减灾总体能力上来讲是提高了一步。那么到底我们怎么去做好暴雨的监测?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想下面呢,就我们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什么程度,我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我首先讲一下暴雨是怎么形成的?暴雨我们通常来讲有三种,一种我刚才讲的梅雨锋暴雨。第二个就是台风,或者比台风强度低一些的,我们就叫做热带气旋。第三种,我们夏天经常会遇到的对流引起的暴雨。所以我们大体上我们把暴雨分成这样三种类型。那么暴雨怎么会形成?它最主要的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你要形成暴雨一定要有足够的水气。第二个你有了足够的水气,这个水气怎么从下面送到上面去?所以一定要有上升运动。也就是这个水气一定要向上面爬。大家知道,我们大气低层温度比较高,越到高层温度越低。那么大家知道,从来没有说是开了玻璃窗来乘飞机的。为什么?因为飞机飞到高空的时候,玻璃窗外面是零下几十度。所以飞机在高空里面飞的话,一定是密封的。它一定要确保飞机里边,达到我们人体舒适的温度和湿度。所以当我们暖湿的空气爬升上去的时候,它一遇到冷马上就凝结成水滴。如果这个水滴大于我们的上升运动,造成的这样的一个托的力量,那么这个水滴它就会掉下来,所以这样子就形成了暴雨。所以我们讲第二个条件,一定要有很强的上升运动。第三个条件,就是稳定。什么叫稳定?我刚才讲了,如果我们暖的空气在下面,冷的空气在上面。大家都知道,冷的空气它的比重就大,而暖的空气比重就小。因此暖的空气它一定会升上来,而冷的空气就下来。这样子就在大气里边就引起翻腾,冷的要下来,暖的要上去。这引起一翻腾以后它就造成了很强的上升运动,因为暖空气要爬上去,冷空气要下来暖空气上去。这个暖空气一上去以后它就造成了我刚才讲的,遇到冷以后它就会凝结。凝结以后就变成水滴,它就掉下来变成雨。

所以暴雨形成一定是有这三个条件:第一个有丰富的水气。既然是暴雨,那就是雨量很大。那么我刚才讲了,1998年7月21号在武汉引起这么大的暴雨,有1.5倍东湖的水量从空中掉下来。那你可想而知它的水气有多大、多丰富。第二个它一定要很强的上升运动。那么我们想想看,它在三天时间里边把1.5倍的这个东湖的水要托到空中,那你想像看它要多大的力量。第三个你要造成第二个条件,大气里边一定是非常地不稳定。也就是冷的空气拼命向下走,而暖的空气拼命向上走。就造成很大的翻腾,这样就像我们水里一样,我们大家知道烧开水要开的时候,下面的水泡泡一定翻上来。你到水烧滚的时候,也就是到了摄氏一百度的时候,那整个水泡泡都翻上来。这个和大气运动是类似的,如果你底下很热,你就必然的是热的空气拼命朝上跑。而上面的空气冷,下面的空气热。热的空气拼命朝上跑,冷的空气拼命向下掉。所以这就像水里面烧开水一样,烧开水你仔细看,这个水里边就拼命地在那里翻腾。大气其实也是一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它这三个条件是必备的。

第二个台风,比台风强度弱一点的我们就叫热带气旋。那么这两个一个是弱一点的小弟弟,一个是大一点的老大哥。仅仅是这个差距,它在结构上基本上非常地类似。我们现在从我们卫星角度上来讲,我们可以非常正确地观测这个台风。这个就是从卫星上看到的台风,我们可以看,这个台风有非常强地螺旋状的云带。也就是说它的气流从外边卷到里边,这就是台风。卷到里边所以中间有个叫台风眼。蓝的可不是云,恰恰是好天。所以中间有一个台风眼,那么台风眼什么样子的呢?其实老一些的同志很有经验,以前我们家里边有个水缸,我们小孩子小时候都喜欢拿个竹竿,在这个水缸里,“啪”一搅。一搅它就转起来,因为中间会空,水会掉下去。两边的水会竖起来的,这就是和台风一样的。你看这个中间没有水,它掉下去。水就在边上,台风就是这样子。所以台风它是空气里面一个强烈的涡旋,就像我们拿个竹竿在水缸里面搅一搅一样。当然这个不是说上面有个上帝在那儿搅,它就是因为某种大气的条件,使得整个的大气在那里旋转。转得越来越快,到最后它就像我们在水缸里面一个棍子在那里搅拌一样。所以这个台风它的结构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稍微有一点点以前生活经验的同志你同他一讲他很能理解什么叫做台风眼。这个其他地方都降水,这里怎么是好天?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第三种暴雨我很简单的讲一下,就是我们夏天看到的热对流引起的暴雨。也就是我今天非常热,明天稍微有一点点冷空气来,这个地面上非常热的空气就一下子就抬升上去,抬升上去以后凝结就变成了暴雨。而这种暴雨下的时间短,范围小,和我刚才讲的梅雨风暴雨那是完全不可以比拟。所以通常来讲,我们有这样三种暴雨:一种是梅雨锋。那就是在季节过渡的时候,由春季到夏季南方一定经历过这个时期。第二种就是台风引起的暴雨。台风引起的暴雨就是这个台风一来,暴雨就来了。台风一走,暴雨就走了。第三种那我们北京也经常会下,下个长一点两个小时,短一点一下子闪过,那么这种就是热对流引起的暴雨。

那么我下面讲这个暴雨怎么监测?你怎么去看暴雨?我刚才给大家讲了一个现象,讲了一个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暴雨。那么这个暴雨的监测,现在的装备和二三十年以前大不一样。在座的年轻的同志,他没有去过。可能年纪大一点,或许去过气象站。那时候一个气象站也就是一个电线杆上面一个风标,然后几个百叶箱,这就是气象站。现在可大不一样,现在我们气象上的装备从卫星、雷达到计算机。我们常规监测就是全国的124个探空,所谓探空就是一个气球,气球下面吊一个探测气压、温度、湿度的一个仪器设备。气球一放,这个仪器设备就上去了。它就把气压、温度、湿度测下来,然后通过无线电传下来。那么下面接收这个叫探空,那么这个设备可以说已经几十年了。第二个我给大家看的是雷达。我们以前一般的雷达它没有用多普勒雷达的原理,这个我就不深讲了,以前的雷达只能看到云的回波。因为雷达的无线电波发射出去,一碰到云里的水滴它就反射。那么你就接收到,这就是回波。那么这里面有水滴,那么回波就强。说明这个云越厚,也就是里面的水滴就越大。那么以前就是用一般的雷达只能测到这个,多普勒雷达和它的差别在哪里呢?由于用了多普勒的原理,我还可以测到云里面的风是怎么样的?云里面上升气流多强?它是吹的南风还是北风?今后我们发展到极化雷达,双极化雷达,我不但能够测到它的风多强?我还能测到云里边究竟是冰还是水?还是其他的物质?所以现在的手段和二三十年以前比,那是完全不能比。现在的雷达、卫星、还有其他的一系列的手段,都给我们气象预报提供了充分的信息。

我现在重点介绍卫星和多普勒雷达如何去监测我们的暴雨,也就是近代的手段如何去监测暴雨。那么能够监测暴雨一定也能够监测台风、能够监测其他的天气现象。我现在就以这个为例,这就是目前所有的卫星,大体上就是沿着这个轨道走的。气象卫星大体上分两类:一类就是沿了极轨走的,我们叫极轨卫星。另外一类就是同步卫星,它一直在同一个位置上。原因是它转动的速度和我们地球的速度基本上一致,所以它一直在我们这个头顶上不动。而极轨卫星是绕着极地转的,所以气象卫星有这么两种。那么我们国家现在这两种卫星我们国家都有,我们现在有一个叫“风云1号”,有一个叫“风云2号”。那么“风云1号”就是极轨卫星,“风云2号”就是同步卫星。那么我们现在呢,基本上在我们头顶上一直保留了保持着这样两种卫星在那里运转。这就是我讲的,这就是“风云1号”。这就是中国的“风云2号”,所以大体上是这样的。

这一个是用两部、三部多普勒雷达同时观测一个系统计算到的一个流场。这是用雷达观测到的,从雷达观测到的来讲,这是强的回波。这个回波就说明这个是个雨带,这个就是我们用多普勒雷达观测到的风场。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用雷达可以观测到这么细微的结构。这个细微的结构我们用常规的看不到,原因是什么?我刚才给大家看的那个常规的天气,探空站也好、雷达站也好、它本身的间距多少呢?有两百到三百公里。而我们一个暴雨多大呢?通常的范围在一百公里左右,我们大家可以想像,我们就像去捉鱼一样,如果我们鱼网网眼很大,而这个鱼很小,大家想想看,我用大网眼的渔网能不能抓到小鱼?就绝对抓不到的。小鱼一定会在网眼里边漏掉了,我们的观测也是这样的。暴雨只有一百公里,而我这个气象站的间距是两百到三百公里,我怎么能看到它呢?我一个气象站在这里,一个气象站这里,这个暴雨系统就比它小,就在这里漏过去了。如果用两部雷达同时观测,我就可以抓到了。所以为什么我们要用这样两部、三部雷达去同时观测呢?就是因为我们常规的观测是看不到的,只有这样子看才能看到。

那么暴雨今后会怎么发展?暴雨今后大体上到2025年的时候,我们的数值模式它的水平的分辨就一公里,一公里什么概念呢?我们北京这个区域,我们每一个点,一个点到一个点距离只有一公里。我刚才讲了,我们现在一个测站到一个测站的距离多少呢?是二百到三百公里。我们到了2025年,我们一个点和一个点的观测的距离只有一公里,也就是说,这个街道到那个街道它之间有什么差别?我都可以在计算机里面算出来。在20年以后,我们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地球的静止卫星已经高分辨到什么程度?可以提供五百米时间的分辨只有三十秒钟这样的图像。我们那时候的雷达可以做到双极化的雷达,我不但可以看到风、而且看到云里边是冰还是水、在什么高度都可以看出来。那个时候我们有地球的低轨卫星,通过这个低轨卫星可以给出全球的风场。海上面怎么得到风场?海上你没法去观测,现在我们通过低轨卫星,可以把全球的风场全部给出来。我们可以用空间卫星去观测雷暴,雷暴在什么地方发生?精度可以达到一百米。我们到那个时候,可以通过其他的设备,可以看到整个的大气里边精细的三维风场的结构。我们今后可以做三十天的预报。所以再过二十年,整个的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科学技术的水平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电子学科的发展以及我们气象科学本身的发展,将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到那个时候我们的预报水平,三天里边的预报大概正确率绝对不会低于90%。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想我们的气象科学和现在比,就像我们现在和二三十年以前比一样,有一个面貌全新的一个概念

什么是气象船

据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统计,6月2日以来,南方地区的持续强降雨天气引发洪涝、风雹和地质灾害,造成江西、湖南、广西等8省(自治区)200个县(市、区)176.3万人受灾,9人死亡,5人失踪,1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6.9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900余间房屋倒塌,1.3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13.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8.8亿元。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华南、江南及贵州等地仍将维持?暴雨模式?。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表示,今年南方强降雨持续时间长,与常年同期相比,广西、广东、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的降雨量偏多1~2倍,广西北部偏多3~4倍。

此外,江南地区梅雨已于6月1日正式开始,较常年偏早7天。入梅后,江南一带降水强度增强,强对流天气活跃,强降水或引发次生灾害。

在南方?水漫金山?的时刻,北方地区则经历了一场场?烤?验。

6月3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今年第一个高温预警,华北多地最高气温达38~40℃,河北邯郸和邢台局地最高气温达41.8℃,其中19个观测站高温达到或突破6月上旬极值。济南和北京也出现了今年首个高温日。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新疆大部地区也出现高温天气,吐鲁番市高昌区艾丁湖高达45.8℃。一周内,中央气象台连发3天高温预警。

不少网友惊呼:刚进入六月就这么热,七月八月可怎么办?

虽然6、7月确实是往年北方一些地区高温日最多的月份,但今年的高温天气确实有些?不同寻常?。

据中国气象局6月例行发布会的数据,今年中国高温天气过程出现早,范围广,强度大。5月1-9日,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最早高温过程,较常年值(6月19日)偏早49天。此外,气温也比常年偏高,5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四高,578站次日最高气温突破当月历史极值。

国家气候中心联合相关单位会商预计,6月至8月全国大部气温偏高,黄淮西部、江淮、江汉、江南东部、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旱涝不均?为哪般?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王永光表示,一般往年6月也是南方降水比较集中的时段,只不过这次降雨强度比较强,比如局部雨强破了纪录,这是比较少见的。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周兵表示,5、6月份北方地区的高温是受大陆高压脊控制下的天气过程,在大陆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太阳辐射很容易到达地面,因此这个月份容易出现?烧烤天?。高温天气提前、强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极端性天气正在增多。

周兵还表示,今后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此类极端天气还会继续增多。

中国气象局召开发布会表示,今夏中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偏多,降水总体呈?南北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涝重于旱,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上游和海河流域以及松花江流域可能有较重汛情。

全球都?无处可逃?

不光是中国,全球极端天气都在增多。5月,已经有109个国家的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达到或突破5月上旬极值,今年以来肆虐多国的蝗灾也与异常天气增多有关。

世界气象组织(WMO)5月底发出警告,北半球正在进入夏季,而今年夏季预计将再度突破高温纪录,可能会加重肺炎患者的病情、增加传染率、增加医疗系统负担。

研究显示,到2100年左右,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区将接近人类生存极限的临界点,高温和高湿的天气组合也将会成为普遍现象。有的科研人员甚至预言:?地球再过50年将出现近乎不适合居住的高温天气。?

结合近期日渐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上述预言似乎不是危言耸听。

人类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的时间越来越近,如果再没有实质性行动,地球极端气候将越来越多,最终将危及人类自身。

测定气象的船只

中国无人气象船发展史

一张"游艇脸","内心"是全球定位系统.......

象船外壳已安装完毕,先进仪器本周到位。下月完工后,该船年内将驶进青岛2008年奥运帆船赛海域,正式"上岗"。

青岛市气象局副局长杨育强说,它填补了中国气象史海上气象观测的空白。

其实,就在3年前,这家造船厂曾来上海选址,结果无功而返。

"凤凰岛"驶出气象船

"轻点装,再擦干净些。"

"上船记住带上鞋套。" 罗盘和雷达运到仓库了吗?"

14日上午,青岛薛家岛安子码头松本造船厂车间内,36岁的陈如军一边安排3名工人仔仔细细地把一艘船的外壳擦干净,一边反复叮嘱这些问题。看得出,他对船很重视。

薛家岛,是山东省人民1995年批准设立的省级旅游度区。岛呈狭长型,东北西南走向,海岸线长54公里,东北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南部为丘陵,仿佛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横卧在黄海之滨。

今年,北京**学院创意媒体学院落户薛家岛,外界对后者的描述之一为:好莱坞式的"凤凰岛"。现在,从青岛市中心坐高速快艇过去只要10分钟,一路过去,能看到10月深秋的阳光、大海、沙滩和四溅的浪花。

惬意!

陈如军是青岛松本造船厂厂长,这艘神秘的船就是由该厂制造的国内第一艘气象船。

今后一周内,这位已有12年造船经验的中国人需要做的是:把日本发动机、电子罗盘、先进雷达等气象观测设备全部装配完毕。

今后一年内,这艘气象船需要做的是:驶进青岛2008年奥运帆船赛海域,现场观测气象,发回数据,做出最准确的海上预报。

为此,2004年的秋天,陈如军很紧张!

"游艇脸"和"奔腾心"

"目前,外界媒体公布的气象船示意图都存在偏差。"造船厂副总余艳说,造成后,船长10.6米,高不足4米,这样的船型更适合在风浪中观测,并非外界传言的长18米,高4米。

"气象船也不神秘,看上去就是一艘游艇嘛,能容纳10名工作人员。"余艳直言不讳。

确实,船内休息室相当于一个小型卧室,3平方米多,屋顶很高,"这有个好处,南海天气,方便安装雷达、天线,另外,气象工作人员也能为休息时垂钓做足准备。"余艳在船内绕了一周,指着长凳式座椅下的储藏柜、能容纳5名垂钓者的平面敞开式后甲板,笑着说。

与普通游艇比,气象船的绝招在于设备。首先是有一颗"奔腾的内心",在后甲板地下藏着一台蓝色外壳的日本原装铃木发动机,重670公斤,380匹,"即使在国际市场上,这台发动机也属先进。和国内同类发动机比,它的分量足足轻了250公斤,在海上观测,船只减负非常重要。"

余艳说,这颗"心"价值40万元人民币,占到整艘船造价的近一半,"有了它,气象船的速度可以达到30海里每小时,从青岛到薛家岛来回跑一趟,不要5分钟。"

其次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在驾驶室一侧,会装上电子罗盘,雷达、无线上网的电脑,基本能保证同步把海上的实况数据传输回青岛的气象总站;在驾驶室上方,会按装一根天线,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增加数据的准确率。

最后是坚固。在1.5米大浪前,它依然保持稳定。

"1.5米浪有多大?"

"打个比喻吧,奥运会帆船比赛遇到0.5米浪就取消,在青岛这片海域,1.5米算是巨浪。"说着,余艳拍了拍气象船一身洁白的外壳,神情很自豪。

"游艇"婉拒"到此一游"

10月13日下午,青岛伏龙山,市气象局。

此时,副局长杨育强刚刚忙完中国气象学会今年的年会,他一身疲惫。

一谈到这艘气象船,做了整整21年相关工作的杨育强很兴奋,一直强调:首先它能帮助运动员,更重要的是,它弥补了中国气象史上海上移动气象观测的一项空白。

这艘气象船有哪些功能?

杨育强说,船就是一个流动的气象台,它可以在指定的海域内实施现场观测,花都天气,通过无线网络,能将收集到的气象参数及时传输给地面。气象专家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发布气象预报。

"以前,我们只是在陆地上观测海上的风力、风向、风速。"杨育强说,现在,有了气象船,总算可以不再纸上谈兵了。

气象船的近期目标是:在2008年奥运帆船赛期间驻点汇泉湾,为比赛提供风速、风向、湿度、温度、气压、雨量、能见度等的气象预报。

杨育强更长远的设想是:由于青岛在附近海岛上建有数个固定的气象站,这些气象站数量少,而且观测仪器处在山顶,集到的气象数据与海面存在差异。在海面行驶气象船可以迅速获取指定海域的气象数据,与海岛气象站的观测数据综合分析,使海上气象预报更准确。

"你说用个什么比喻来说气象船呢?"

"首个海上移动气象站、了望所,都行。"杨育强笑着说。

虽然长着一张"游艇脸",也确确实实是一家游艇制造公司制作,杨育强说,坚决不会"搞活",让游客到此一游,"船里面都是专业、先进的观测设备,万一弄坏了,得不偿失啊。"

3年前造船厂错过上海

"其实,我们船厂3年前就来上海选址了,可最后还是落户青岛。"戴着眼镜的松本武先生巡视船厂时说。

"你知道,这艘气象船在日本能卖多少吗?""足足200万元人民币,是现在价格的一倍。"之所以"贱卖",松本武说,他看重的是薛家岛当地的环境。松本武说,3年前,自己到上海考察了两个多月都没找到合适的试船地方,最后只能带着200万美元投资青岛,"错过上海,当然有点可惜。以上海方面的技术能力,造艘气象船应该没问题。"

说这话时,松本武身后是微波荡漾的岛水,青岛市区隐约可见,一群海鸟从他头上掠过。

与此同时,今年42岁,头发微秃的杨育强更得意,"全国第一艘气象船在青岛啊。"

当然,他也有"野心"。在杨育强看来,仅有一艘气象船绝对不够,"如果试航效果不错,我们考虑多造几艘。只能说,目前至少是一艘气象船吧。"

他说,借鉴希腊雅典,气象船至少有3艘。今后,船的意义不仅仅是为奥运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华东、乃至全国海上气象观测服务,因此只有青岛一个地方有船也远远不够,"最好是在全国都有类似的点,建立一个测试体系。"

杨育强说,同是沿海城市,上海海上气象资料也十分匮乏,如有气象船会帮助很大,"我也相信,上海行动起来,会比任何人速度都快。"

:气象船的另类作用

破译密码

大西洋之战中,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的战斗,廉江天气,那就是双方在无线电破译上的角逐--纳粹德国对"埃尼格玛"密码机进行了严格的可靠性试验,认为该密码机便于携带,使用简便,于是,上至德军统帅部,下至陆海空三军,都把"埃尼格玛"作为标准的密码机。

1941年春天,密码分析人员哈里?辛斯利(HarryHinsley)意识到,在德军的气象船和补给船和德国海军使用的是同一套"埃尼格玛"系统。当年5月7日,德军气象船"明克恩"号被俘获,缴获德军6月份密码;6月28日,德国气象船"劳恩布格"号被俘获,缴获德军7月份的密码表。直至战争结束,英国每天都能准确破译德国海军密码。

营救生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俾斯麦"号永远地沉入了大西洋,海面上数百名水兵挣扎待救,出于人道主义,英国"多塞特郡"号丢下绳索,救起大约80名德军水兵,"毛利人"号也救起来25人,但救生工作刚刚开始,就发现德军潜艇,"多塞特郡"号和"毛利人"号立即终止救援撤离现场。

海中挣扎的数百名德军水兵最后只有5人后被德国气象船"萨克森沃尔德"号和一艘潜艇救起。

帮助决策

1944年6月4日,诺曼底登陆作战在即,就在这关键时刻,在大西洋上的气象船和气象飞机发来消息:今后三天,英吉利海峡将在低压槽控制之下,舰船出航十分危险。登陆战役发起的"D"日,对气象、天文、潮汐这三种自然因素条件也有要求。盟军联合气象组负责人、气象学家斯塔格立即提出一份预报,有一股冷锋正向英吉利海峡移动,在冷锋过后和低压槽到来之前,可能会出现一段转好的天气。

艾森豪威尔沉思片刻,果断作出行动决定。气象船及时提供的气象信息,为诺曼底登陆成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为奥运服务的无人气象探测船通过海上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