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天气 实时天气

三门峡降雨量查询_三门峡降雨量查询最新

tamoadmin 2024-12-23 人已围观

简介1.1958年黄河特大洪水,当时情况是怎么样的?2.三门峡市属于哪个省3.断流的断流原因4.三门峡市会兴镇的供水水文地质通过长期观测资料,分别分析其1992~2004年地下水位年际变化特征,发现区域水位的多年变化特征是先降低,然后上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分界大约在1995年。1992~1995年,地下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降幅在3.14~6.16m不等(图3.5,图3.6)。水源地集中开区形成大的

1.1958年黄河特大洪水,当时情况是怎么样的?

2.三门峡市属于哪个省

3.断流的断流原因

4.三门峡市会兴镇的供水水文地质

三门峡降雨量查询_三门峡降雨量查询最新

通过长期观测资料,分别分析其1992~2004年地下水位年际变化特征,发现区域水位的多年变化特征是先降低,然后上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分界大约在1995年。1992~1995年,地下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降幅在3.14~6.16m不等(图3.5,图3.6)。水源地集中开区形成大的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最大水位降深可达15m。仅个别年份地下水位埋深有所变小,如1996年属丰水年,全市地下水位普遍回升0.10~2.11m。

图3.4 降水量与S24井水位关系图

图3.5 地下水S1井多年动态变化趋势图

地下水位的动态特征在不同区域变化不同,在靠近三门峡水库的区域,由于受水库蓄水、泄水的影响,水位的最高值不是出现在7~9月份,而是出现在2~5月份。且常年水位变化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图3.7,图3.8)。这对调节降雨量在时间上的分配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人类活动较为密集的区域,由于大量开地下水,出现了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漏斗区的地下水位变化特征与漏斗的面积密切相关。1995年,三门峡市区降落漏斗面积最大,达到了32.0km2。而漏斗中心区的水位也达到了最低值286.3m。1989~1995年,水位下降7.3m,平均降速1.21m/a(图3.9)。陕县的漏斗区面积自1995年之后逐步减小(图3.10),漏斗中位及边缘水位也逐步回升。分别从296.5m回升到298.5m,306m回升到313m。

图3.6地下水各观测井动态变化趋势图

图3.7 黄河C2井水位变化趋势图

图3.8 后川S4井水位变化趋势图

图3.9 三门峡市漏斗区水位变化趋势图

图3.10 陕县漏斗区水位变化趋势图

1958年黄河特大洪水,当时情况是怎么样的?

黄河历史上的几次水灾

“黄河中下游发生的大洪水,除了有实测资料的1933年、1958年和1982年3次以外,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洪水痕迹调查,尤其是近年来的分析估算,业经整理审定了的还有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和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的两次。”成刚介绍说,“1761年8月17、18日(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八、十九日)在黄河中游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

经多年的历史资料查证,这次洪水主要来自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伊河、洛河、沁河和直接汇入黄河的小支流,黄河下游多处决口。

1761年洪水花园口断面洪峰流量为32000立方米 /秒。

伊洛河、沁河下游沿河城市备受水患之苦。

伊洛河从洛阳至偃师整个夹滩地带,水深都在一丈以上。

偃师、巩义、沁阳、武陟、修武也都是大水灌城,水深在五六尺至丈余不等。

据当时河南巡抚奏折,总计河南省被水冲十州县,另有十六州县禾苗被淹。”

成刚接着介绍说,1843年8月(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黄河中游发生了一场大暴雨。

黄河干流潼关至小浪底河段出现千年来的最高洪水位。

这次洪水是由西南东北向切变线性暴雨形成。

这次洪水,根据沿河古代遗物和洪水淤沙调查,均可说明1843年洪水位至少是千年来最高者,它的重现期可视为千年一遇。

在洪水调查中,黄河潼关至小浪底河段两岸居民对这次洪水灾害的记忆极为深刻,并有许多歌谣流传至今。

如“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了太阳渡,捎带万锦滩”等。

据当时河南巡抚鄂顺安润七月八日奏折称:“又据、陕州、新安、渑池、武陟、郑州、荥泽等州县禀报,该州县地居中河九堡之上游,因七月十四等日黄水陡涨二丈有余,满溢出槽,以致沿河民房田禾均被冲损……现已报到,被洪水浸淹者共二十三州县,被雨水淹浸者共十七州县,淹及城垣者共七县,汜水、陈留二县情形为最重。

洪水下泄至中牟,将原已在农历六月溃决夺溜的口门又复冲宽至360丈(约1000余米),大量洪水均由中牟口门向东南漫流,经贾鲁河入涡河、大沙河夺淮归洪泽湖。

被淹范围包括河南、安徽境内西起扶沟、西华,东至通许、太康、鹿邑、亳州,南至洪泽湖。”

1933年的八月上旬,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陕县间,发生了一次自1919年建立陕县水文站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

1933年洪水,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秒,为该站有实测资料以来的第一大洪水。

由于这次洪水峰高量大,给黄河中下游造成了严重灾害。

中游暴雨区内洪水横流,人畜漂没,下游多出决口。

1958年7月14日至18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发生了一次大暴雨洪水。

黄河花园口站7月17日晚,出现了自1919年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

接着,成刚详细介绍了1982年黄河大水灾的情况。

1982年黄河大水灾

1982年7月29日至8月2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山陕区间和泾、络、渭、汾河降大雨到暴雨。

黄河三花间干流及伊洛河相继涨水,花园口站8月2日18时出现流量15300立方米/秒的洪峰,7天洪量50.2亿立方米,10000立方米/秒以上流量持续52小时,是195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这次洪水,黄河下游滩区普遍进水偎堤,伊洛河夹滩和两岸洪泛区漫决进水,滞削了洪峰。

为减轻艾山以下防洪负担,运用了东平湖老湖分洪蓄水。

历经7天,洪峰于8月9日入海。

这次天气过程,自7月29日开始,当晚深入黄淮地区的九号台风的低空东南风急流与冷槽相遇,三花间开始出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30日雨区有所扩展。

31日至8月1日台风低压移入三花间南部,并与陕西低涡结合,暴雨和特大暴雨面积继续扩大。

8月2日雨区北移至沁河、汾河一带,直到3日台风低压消失,暴雨过程基本结束。

“这次暴雨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中心强度大,分布不均匀。”成刚说,“其最大暴雨中心位于伊河中游嵩县陆混,7月29日降雨量达544毫米,其中11个半小时降雨535毫米,最大强度为一小时87毫米,连续5天最大降雨量为782毫米。”

连续暴雨,形成三花间干支流接连出现三次洪峰。

第一次形成花园口站1982年7月31日64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

第二次形成花园口站8月2日洪峰流量11200立方米/秒。

第三次洪峰即1982年最大洪峰流量15300立方米/秒。

由于夹滩和两岸洪泛区进水,淹没面积约260多平方公里,滞蓄水量约4.6亿立方米,小浪底、黑石关、武陟三站洪水与小花区间(小浪底至花园口)干流来水,汇合形成花园口站15300立方米/秒洪峰,7天洪量50.2亿立方米。

8月3日4时,洪峰到达夹河滩站,洪峰流量14600立方米/秒,较1958年的削减量增大7.2%。

为了减轻艾山以下防洪负担,运用东平湖老湖分蓄洪水,林辛闸和十里堡分洪闸先后于6日22时6分和7日11时10分开闸分洪,9日20时12分和9日23时18分先后关闸,总分洪量4亿立方米。

这次洪水的含沙量较小,花园口站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32.1公斤,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63.4公斤。

花园口以下河道“上淤下冲”。

花园口至孙口段共淤积0.8亿吨,其中67.6吨的泥沙淤在高村至孙口段。

孙口以下共冲刷0.382亿吨。

成刚分析说,这次洪水的降雨量、暴雨范围和三花间的洪水总量均大于1954年和1958年。

洪峰略大于1954年,小于1958年。

洪峰沿程消减大,传播速度较慢,洪水位多数站高于1958年。

这次洪水的降雨量较大,而洪峰流量较1958年为小,其主要原因有:1.三小间(三门峡至小浪底)降雨中心的雨强较1958年小,所以1958年三小间洪峰流量为11000立方米/秒,而1982年只有4760和3520立方米/秒。

2.降雨时程分布不如1958年的集中,致使伊洛河及三小间均产生连续洪峰,先后下泄,而1958年只产生一个洪峰。

3.陆混水库蓄水和夹滩滞洪削减作用较1958年为大,1958年到黑石关削减30%,1982年削减50%和55%,即有白马寺、龙门镇合成流量7100和9070立方米/秒,到黑石关减小到3540和4040立方米/秒。

4.干支流洪峰遭遇情况不同,1982年干流小浪底洪峰与伊、洛、沁河黑石关、武陟洪峰没有完全遭遇,而1958年洪峰主要由小浪底洪峰与黑石关洪峰相遇而成。

1982年洪水普遍漫滩,发生了刷槽淤滩,在涨落水过程中同流量水位明显下降,而由于河道多年的淤积结果,1982年洪峰流量虽较1958年小,但其洪水位普遍高于1958年,一般高1米左右,柳园口和苏泗庄局部河段高达2米左右。

由于东平湖滞洪,致使艾山、洛口水位较1958年低0.4米左右,而利津又高于1958年。

三门峡市属于哪个省

1958年7月中旬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之(简称三花区间)发生了—场自1919年黄河有实测水文资料以来的最大的一场洪水。此次洪峰流量达22300立方米/秒,横贯黄河的京广铁路桥因受到洪水威胁而中断交通14天

仅山东、河南两省的黄河滩区和东平湖湖区,淹没村庄1708个,灾民74.08万人,淹没耕地304万亩,房屋倒塌30万间。三花区间有关各县,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水灾。

此次洪水主要是由于7月14日至19日在黄河三花区间的干流区间以及伊河、洛河、沁河流域持续暴雨所造成。暴雨笼罩面积达8.6万千方公里,其中200毫米以上的雨区面积有16000平方公里,300毫米以上的有6500平方公里,400毫米以上的有2000平方公里。

平均最大1天雨量69.4毫米,最大3天雨量119.1毫米;在这5天中大部分雨量是集中在16日20时至17日8时的12小时内。如垣曲站12个小时的降雨量为249毫米,为五天降水总量499.6毫米的50%。

扩展资料:

抗洪抢险过程:

1958年大水来临的时候,中央、河南、山东省立即召开了防汛紧急会议,进行全民动员,全力以赴,组织动员了200多万军民上堤防汛,有的每公里上堤人数达300—500人。广大军民在“人在堤在,水涨堤高,保证不决口”的战斗口号。仅一夜之间就加修子埝600多公里,防止厂洪水漫溢,保住了大堤安全。

当花园口出现22300立方米每秒流量时,按规定应启用北金堤滞洪区和东平湖滞蓄洪水,但考虑到花园口站洪峰已经出现,花园口以上各站水位也已回落,伊、洛、沁河和三门峡以干流区间雨势减弱,只要加强防守,充分利用高村以上宽河道和东平湖滞蓄洪水,可以不使用北金堤滞洪区,以减少分洪损失。

此意见经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征得河南、山东两省同意后,并向院、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水利电力部发了请示电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决定依靠群众,固守大堤,不使用北金堤滞洪区,只开放东平湖滞洪区,坚决战胜洪水,确保安全。

在抗洪斗争的关键日寸刻,周恩来总理于7月18日亲临黄河前线,视察水情,指挥抗洪,总署防守。这对治黄抗洪大军是极大的鼓舞,对夺取这次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洪水到来之前,各级防汛指挥部组织人员将滩区居民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区。中国又立即派出飞机空投救生设备和物资,从而避免了居民大量伤亡。对受洪水淹没的灾民,中央和地方都迅速派山人员和调拨大量物资进行救济,修复水毁工程,重建家园。

百度百科-1958年黄河洪水

断流的断流原因

河南省。三门峡是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总面积是10496平方千米。

三门峡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2度,年降雨量一般在400毫米-700毫米,无霜期215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051.6小时。

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郑州,位于中国中部,河南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河南素有“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

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

河南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

三门峡市会兴镇的供水水文地质

主要是黄河流域水贫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要。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十分贫乏,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2%。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耗水量的迅速增加、水土保持拦蓄,使本来就比较贫乏的黄河水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这是造成黄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二是近期降雨、径流量明显减少。1990年~19年期间黄河流域降雨偏少,兰州以上降雨量平均355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减速少15%,河口至龙门411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减速少10%,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11毫米,比多年平均减速少21%。三是用水浪费现象严重。黄河流域灌区大多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程度差、渠道衬砌少、耗水定额普遍偏大。加上灌溉方式简单落后,不少还是大水漫灌,管理粗放,致使水有效利用率低,只达30%~50%,水量浪费严重。工业用水也同样存在浪费问题。四是水价太低。难以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控引黄水量,不利于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造成水严重浪费,加重了引黄供水的紧张状况。五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水调度管理体制。对引水量无法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六是中游干流缺乏调蓄能力。七是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更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

耿鹤年 马国英 阮丽娟

前言

随着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准备工作的开始,会兴镇由于交通位置的重要,已由静僻的小镇而跃成为举世嘱目的三门峡水利工程的重要基地。1956年4月间,院正式决定成立三门峡市,原会兴镇地区将成为这个崭新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图1)。

图1 会兴镇交通位置图

新的发展向人们提出一项要求,这就是要在人口激增,各种企业,中小型工厂纷纷兴建的情况下,解决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问题。从会兴镇所处之地理条件来看,北面紧临黄河,镇南约2千米是黄河的支流南涧河,似乎解决供水水源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用黄河水须从一百米深处把水用水泵抽上来,而且还要经繁重的沉淀等手续,因此,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至于南涧河水则一因流量小,二因受季节的影响较大,更重要的是在使用时与当地农民灌溉用水相矛盾,因而唯一解决供水问题的途径就是勘探地下水。

从1955年10月开始,会兴镇地区的供水水文地质勘探,就成了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的重要工作项目之一,经过一年多的地面调查与勘探,会兴镇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已经基本上查明,对于三门峡市设计所要求的水量也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现将已有的资料加以综合,并结合我们自己的认识,作简单的介绍。

一、会兴镇地区的自然地理、地质与地貌

本区位于晋豫山地区的黄土阶地区,北面隔黄河为中条山,东南则为崤山山脉。黄河及南涧河分别自西南及东南方向流入境内,使本区切割成为一个半岛式的高原地带。

本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带,年平均降雨量500mm,多集中在秋季七、八月。年平均气温为15℃,七月份最高为28℃,一月份最低为-1℃。平均蒸发量为1200mm,远远超过3年降雨量。

南涧河河源距会兴镇21km。河床平均坡降为1/100,河源地区为各种火山岩系及变质岩系所构成之山岭,但其流经地段的基岩已全为黄土所覆盖。每当雨季,纳入河流的裂隙水及流域内的降水汇成强劲的地面水流。但每年1~6月河水流量甚小,且往往呈断流状态。

会兴镇地区黄土类土广泛地覆盖在较老岩层之上。近代冲积的砂卵石层,只能在南涧河现代河谷及黄河的漫滩上见到。

黄土底部卵石层在这一地区分布亦广,在南涧河河谷两岸,所见厚度为2~5m。根据钻探资料,说明深埋在南涧河和会兴镇间各级阶地之下的黄土底部卵石层厚度达10~12m。

湖相及河流交替沉积的三门系岩层是会兴镇地区的最老岩层,它仅仅在黄河两岸才有出露。

地貌单元以阶地为主,黄河右岸阶地自北而南分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阶地。一、二级阶地较为狭窄,局部地方受水流的冲刷已残缺不全;阶地高程为390~400m,高出黄河水面100~110m,台面平缓而宽展,三门峡新城市目前正在这一级阶地上兴建。

南涧河在这一区内是从切割黄河的阶地开始发育的。因此,目前南涧河的阶地,也就是黄河的阶地。南涧河右岸二级阶地高出水面约10~15m,宽度达600~1100m,阶面平坦,其北部边缘村落密布,这主要是因为二级阶地与阶地间的坡坎高而陡,便于人们开挖窑洞居住的缘故。在东关村以西,阶地向东北延展,而与黄河二级阶地相连。南涧河一级阶地高出河面3~5m,两岸发育不对称,局部地段受水流冲刷而不存在(图2)。

图2 地貌示意图

二、含水层

会兴镇地区的含水层有南涧河冲积层,黄土底部卵石层,与三门系砂层。现分述如下:

1.南涧河冲积层:沿南涧河谷呈带状分布。冲积层主要为卵石,卵石为石英岩、石英砂岩、片麻岩、玄武岩、安山岩等,其最大直径达80~100cm,一般为20~50cm。填充物为砂、粘土及粉土。由于来源较近,因而分选性较差。砂卵石层的分布规律,是上游薄而下游厚,以陇海路铁桥附近的情况而言,铁桥上游厚度为4~5m,铁桥下游厚度为11~12m。在勘探地段,铁桥上游含浅层地下水,而铁桥下游不含水。

根据某钻孔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流量约为0.1~0.4L/s,地层渗透系数则为4.3m/d。但因含水层厚度不大,分布地带又极为狭窄,故蓄水量远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

2.黄土底部卵石层在本区分布虽广,但不是完整的含水层,仅局部地带含水。在铁桥上游,此层为南涧河切割而出露于两岸低处,往往有地下水呈下降泉状态泄出。其较大者有东斜桥泉,流量为9L/s及候桥、朱家咀附近的多股泉水,流量达20L/s。这些泉水,绝大部分为当地农民作为灌溉一、二级阶地上耕田的水源。

3.三门系砂层:三门系地层上部主要为中砂、细砂与粘土互层。砂层由于质纯而颗粒均匀,因而成为优良的含水层。砂层总厚在各处不等,约为20~60m。砂层与砂层中间夹有数分米至十余米的粘土层。这些粘土层大多以透镜体状态穿插在含水层中间,成为局部隔水层。

在会兴镇以西一带,三门系砂层为各支沟切割而出露,因此在这些露头地方出现了许多的下降泉,其中流量较大者为会兴以西的水沟泉,其流量达11L/s。在会兴镇以东一带,三门系砂层广泛地出露于黄河右岸的下半部,所以泉水大量出露,成为地下水的天然泄水区。

三门系砂层透水性较为均匀,单位涌水量一般为0.5~1.1L/s,渗透系数一般为3.5~5.5m/d。为了更好地说明其含水层及透水性,现将各供水钻孔的抽水试验结果列表如下: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史

三门系含水层就其含水量与补给条件,为本区主要的含水层。

三门系的上覆地层为黄土底部卵石层,而在南涧河河谷地带,则为冲积层的卵石层覆盖。在层位交接处,有些地方为三门系的重砂质粘土层与卵石层接触,有些地方则为三门系砂层与卵石层直接接触。在后一种情况下,卵石层与砂层则相互构成同一个含水层,或者卵石层中的地下水直接补给三门系含水层。

三、地下水埋藏特性及运动规律

南涧河会兴镇间,三门系含水层的地下水位,一般在地面下30~80m(在二级阶地下为30~36m,在阶地下为60~80m),深度愈向北愈大。至于在铁桥下游一段的南涧河谷中,则一般埋藏在地面下20~30m。

南涧河冲积层水位在地表下1~2m,铁桥上游2km以内冲积层不含水,而地下水深藏在下伏三门系砂层中。从铁桥上下水平距仅750m的二条勘探线的情况来看,地下水位落差竟达32m,平均坡度约为1/23,远大于地面坡度(约为1/100)。又根据南涧河左岸二级阶地上水井调查资料,贺家庄黄土底部卵石含水层水位高程为365m左右,而与其相距仅150m的某钻孔的水位,则在高程约为345m的三门系砂层中,在这短距离内地下水平均坡度大达1/7,这是由于砂卵石层底部重砂质粘土隔水层的存在,决定了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并形成了不同的含水层(图3)。

图3 南涧河铁桥附近地质纵剖面图

区内地下水是属于孔隙水、交替循环强烈的地下水,一般不具承压性质。但是在三门系含水层中,由于粘土透镜体的存在,造成了地下水的局部承压。

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各含水层地下水同属于重碳酸盐型,所以本区应属于地下水的强烈循环带。

地下径流总的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补给黄河(图4)。

四、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解决会兴镇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决定了将来地下水的可开量。

众所周知,本区降雨量较小并远远少于蒸发量,地面又普遍为厚层的黄土所覆盖,因而大气降水,从黄土层下渗补给地下水是不可能的。

我们认为本地区主要含水层——三门系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来源,在于南涧河水通过黄土底部卵石层及冲积层在其与三门系砂层层位交接处的渗入,可用以下事实作为引证:

南涧河水主要的来源为河源区的裂隙水,当然裂隙水本身是来自大气降水的渗入,由于在岩层内流动缓慢,故其成为经常的补给来源。南涧河上中游段,由于河谷切割了黄土底砾石层,并使之与其自己堆积的冲积层相连,构成了同一个卵石层含水层。河水的水平渗透,使卵石层水富集了。根据访问,附近各村庄水井均以此层地下水为汲取对象。因此,卵石层水在与三门系砂层交接处,即直接的补给三门系含水层,铁桥附近及贺家庄一带就是这种情况。

图4 地下水位等高线示意图

南涧河中下游段,局部地方又由于河谷深切到砂砾石层饱和水面以下,故河岸出现了下降泉。在南涧河中游蔡家坡附近,则见黄土层直接覆盖在第三纪红色岩层上,三门系岩层亦已尖减。可以想像在三门系岩层的东部边界,会直接大量承受卵石层中地下水的补给。

五、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由于地下水循环交替强烈,又流经地段的地层均为松散的粒状沉积,围岩的淋滤不会加剧水质的矿化。因居民点不多,人为的污染极小,故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均一的。

地下水一般为无色、无味、无臭、透明,部分呈混浊状和煮沸沉淀。总离子含量在1000mg/L以下。HCO3离子为本区地下水的主要化学成分,其含量为200~300mg/L。CI离子含量一般为15~55mg/L,在南涧河冲积层中则含量较低,在10mg/L以下,二级阶地在20mg/L以下,向西北逐渐递增。Ca2+含量一般为25~60mg/L,Mg2+一般为15~42mg/L。在南涧河冲积层中,Mg含量较少,在10mg/L以下。总硬度一般为6°~20°(德国度,下同),在南涧河冲积层中,一般为8°~9°,pH值在7.3~8.4之间,极少有毒元素。又根据某钻孔细菌分析资料,大肠杆菌少于3个/升,每毫升平皿中细菌生长数为7个,故水质无污染迹象。

根据矿化度,本区地下水属于淡水。根据阴阳离子含量,地下水主要属于重碳酸盐钙镁型。根据饮用水水质标准(苏联国家标准2874—45),本区地下水完全适于饮用,又以其化学成分简单,适用于各种工业用水,无须经过繁复的处理。

结语

1.根据勘探及试验资料,求出的地下水天然储量,已大大地超过了设计要求。水质良好,完全适于饮用,也适于锅炉用水,搅拌混凝土用水,无须经过任何繁复的处理。

2.在勘探期间,我们在对勘探孔的设计中已经考虑了将来作为生产孔的可能性,故一般口径较大,在抽水试验前,又下入了过滤器,这样就提供了以勘探孔作为生产孔的可能性。如从现有距市区较近的钻孔中取出的水量不敷应用时,应考虑另外布置生产孔群。是项钻孔群应布置在新城市区东南南涧河二级阶地上。这是考虑到地下水埋藏较浅,在汲取地下水的技术条件上及经济条件上都是有利的。此外生产孔布置的间距,取决于影响半径,因为钻孔如布置在相互影响范围以内时,各钻孔同时抽水会相互干扰,而影响到地下水的静止储量。考虑到三门系砂层的影响半径一般为150m上下,故生产孔布置的间距应不少于300m。

3.从以上所述本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来看,在供水水源地的周围,特别是在水源地的上游可以考虑设置一个卫生防护带,以免水源受到污染,影响居民健康。

4.在本次勘探中,由于期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还有一些地质与水文地质上的问题没有弄得清楚,比如主要含水层——三门系含水层的厚度、产状、沉积环境、地质年代等问题。特别是铁桥以东,未布置深孔,对于三门系的东部界线尚不能确定。只有肯定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阐明本地区地下水的补给关系。这个问题除了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寻求解决外,也希望曾经在这一地区工作过的同志们给我们提些意见,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原载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