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警报 气象警报

郑州新郑天气一周预报七天_郑州新郑天气

tamoadmin 2024-09-03 人已围观

简介1.《卖炭翁》全文及意思是什么?他的价值在哪里啊?2.郑州核酸检测规定全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详情3.河南去九寨沟怎么去4.描写地方荒凉的句子你好: 1:新郑机场到郑州火车站白天有直达大巴班车,费用20元; 2:到民航大酒店的24小时有班车15元(另加1元保险)然后打出租车10元左右到火车站.同样10元左右到花园路29号(保险大厦斜对面的丰产路花园路交叉口东南角河南能源研究所)

1.《卖炭翁》全文及意思是什么?他的价值在哪里啊?

2.郑州核酸检测规定全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详情

3.河南去九寨沟怎么去

4.描写地方荒凉的句子

郑州新郑天气一周预报七天_郑州新郑天气

你好:

1:新郑机场到郑州火车站白天有直达大巴班车,费用20元;

2:到民航大酒店的24小时有班车15元(另加1元保险)然后打出租车10元左右到火车站.同样10元左右到花园路29号(保险大厦斜对面的丰产路花园路交叉口东南角河南能源研究所)

3:火车站到郑州市花园路29号在火车站做29路车在花园路与丰产路站下车.花园路29号河南能源研究所,因为以前保险大厦对面好象是30号,是国华商务的地址.

《卖炭翁》全文及意思是什么?他的价值在哪里啊?

新郑公办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413.5分。

中考要考8门科,分别是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

语数外为必考科目,外语增加了听力、口语考试,计分为40分,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其他科目实行选考,物理、生物须至少选择1门。

气候:

新郑市地处暖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天气温暖,多东北、西北风,雨水偏少;夏季,天气炎热,多东南风,雨水偏多,降水量占全年的52%;秋季,天气凉爽,风向不定,雨水偏少;冬季,天气严寒,多西北、东北风,雨雪偏少。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旱、涝、风、雹等。

郑州核酸检测规定全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详情

卖炭翁

作者: 白居易

张卓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作品注释 (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

(2)伐:砍伐。

薪:柴。

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3)苍苍:灰白色。

(4)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

(5)辗(niǎn):同“碾”,轧的意思。

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6)困:困倦,疲乏。

(7)市:集市。

(8)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9)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0)把:拿。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1)回:调转。

叱:吆喝。

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2)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3)驱将:赶着走。将,没有实在意义,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14)绡(xiāo):生丝。

绫: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15)系:挂。

直:同“值”,价值。[1]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位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编辑本段]

作品赏析

句意讲解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去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什么,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但是读者可以看出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诗句写到这里,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读者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然后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肯定是没有什么办法去对付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而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要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却没有换到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远远抵不上老人许多天的辛勤劳动,这些宫使不是在买东西,而是在赤裸裸地进行掠夺。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足以激起读者的愤怒,并使读者担忧,老人仅凭这点报酬,难以捱过严寒的冬天。

艺术手法

《卖炭翁》的艺术性是很高的。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样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诗人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老人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画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种描写十分富于戏剧性。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而是停下来歇息。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像外表一样平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如同一场悲剧在发生以前的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

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远远而来,样子很威风,衣着很神气,这与卖炭翁歇在泥中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照。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写到这里,诗人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作者没有像《府》中的其它诗那样出面来发表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现实意义

白居易在《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白居易写作《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2]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作品注释 (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

(2)伐:砍伐。

薪:柴。

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3)苍苍:灰白色。

(4)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

(5)辗(niǎn):同“碾”,轧的意思。

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6)困:困倦,疲乏。

(7)市:集市。

(8)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9)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0)把:拿。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1)回:调转。

叱:吆喝。

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2)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3)驱将:赶着走。将,没有实在意义,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14)绡(xiāo):生丝。

绫: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15)系:挂。

直:同“值”,价值。[1]

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位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钱。

[编辑本段]

作品赏析

句意讲解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去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什么,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但是读者可以看出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诗句写到这里,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读者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然后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肯定是没有什么办法去对付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而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要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却没有换到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远远抵不上老人许多天的辛勤劳动,这些宫使不是在买东西,而是在赤裸裸地进行掠夺。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足以激起读者的愤怒,并使读者担忧,老人仅凭这点报酬,难以捱过严寒的冬天。

艺术手法

《卖炭翁》的艺术性是很高的。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样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诗人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老人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画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种描写十分富于戏剧性。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而是停下来歇息。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像外表一样平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如同一场悲剧在发生以前的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

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远远而来,样子很威风,衣着很神气,这与卖炭翁歇在泥中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照。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写到这里,诗人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作者没有像《府》中的其它诗那样出面来发表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现实意义

白居易在《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白居易写作《府》是在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读者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还能看到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2]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河南去九寨沟怎么去

郑州最新核酸检测规定,郑州市决定将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关于此次样时间、样地点、特别告知及有关要求详情通告请看下文,在郑州的小伙伴们快来了解一下吧!

1、样时间

本次样分时段、分区域错峰进行,各开发区、区县(市)在全市发布的统一时间内,进一步细化时间安排,并及时告知辖区群众,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时间,具体样时间以各村(社区)通知为准。

1月5日10:00-20:00: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金水区、二七区、中原区、管城回族区、惠济区。

1月6日9:00-20:00:上街区,巩义市、新密市、荥阳市、登封市、新郑市、中牟县。

2、样地点

样点分为固定样点和流动样点,请居民按照村(社区)、小组工作人员的组织安排,原则上到居住地样点参加样,特殊情况向社区报备后可在工作地样。

3、检测对象

郑州市域内所有居民(包括本地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临时流动人口、外籍人口等)。

郑州市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通知实行分类管理的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区域内已在1月4日参加核酸检测的人群不再参加本次全员核酸检测。

4、特别告知

(一)对不参加本次全员核酸检测的居民,健康码一律标记为黄码,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规定,本人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二)接种疫苗不超过48小时的人员,向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备后,不参加本次全员核酸检测。

(三)因外出等原因不在郑州市域的,可在通告发布后,自行进行核酸检测,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向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告。

5、有关要求

(一)请居民积极配合各样点工作人员做好样本集工作,对拒不配合、不支持核酸检测工作、扰乱秩序、瞒报、谎报、伪造信息的人员,公安机关将依法从严追究法律责任。

(二)请居民根据村(社区)组织安排,携带、外籍明等有效证件,分时段有序前往指定样点进行样,确保不漏一户一人。

(三)请居民在参加样期间做好个人防护,全程佩戴口罩,主动接受体温检测,并保持一米以上距离,避免聚集和相互交谈,切实防止样时交叉感染。

(四)因近期天气寒冷、路面湿滑,请广大居民注意出行安全,注意添衣保暖,照顾好老人、孩子。

郑州市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

2022年1月5日

描写地方荒凉的句子

河南到九寨沟旅游交通,你需要先到成都,你可以在河南乘坐火车或者飞机前往成都,然后再从成都前往九寨沟,成都到九寨沟你可以选择乘坐汽车或者飞机前往,飞机每天航班很多大约有20班左右,飞行时间大约40分钟左右,价格在千元不等,汽车你可以在成都新南门车站、茶店子车站乘坐,每天固定发班,乘坐时间大约8小时左右,车票参考价格为120元不等,具体你可以点击://.jutuw/news/5438.html查看详细信息。

  描写地方荒凉的句子

 1、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怅乔木荒凉,都是残照。

 4、在这个安静萧条的镇子,人们的神情冷漠、无助,家家户户门可罗雀,没有一丝生气。

 5、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7、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8、伤心故国迷烟草,秋日荒凉处处村。

 9、远地无人谁凭问,凄风苦雨满箫湘。

 10、孤城乔木堕荒凉,白云带溪碧。

 11、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

 12、断简椟中尘委积,故人墓上草荒凉。

 13、青幛倚丹田,荒凉数百年。

 14、凉风冷露萧索天,黄蒿紫菊荒凉田。

 15、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16、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17、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18、桃蹊李径尽荒凉,访旧寻新益自伤。

 19、三径荒凉怀旧里,我欲扁舟归去。

 20、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1、战争过后,留下的除了满目疮痍、不堪入目的城市废墟,还有永远留在人们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

 22、黄花开未,白衣到否,篱落荒凉处。

 23、风月荒凉罗绮梦,输与扁舟归客。

 24、俯仰遽终毕,封树已荒凉。

 25、听鸦啼春寂,暗雨萧萧吹怨。

 26、满眼望去,尽是看不到边的黄沙,这里人迹罕至,甚至没有一点绿色生机。

 27、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2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9、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

 30、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31、驿馆荒凉,征鞍牢落,寄语楼船且莫开。

 32、山行两日厌荒凉,田少山多多更长。

 33、枕流亭馆,昔年行处半荒凉。

 34、回首旧乡国,风物尽荒凉。

 3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6、小院荒凉亦自如,才盈五亩又无余。

 37、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38、杜门已与俗相违,苔径荒凉辙迹稀。

 39、长安废弃迁都後,曲沼荒凉一梦中。

 40、池苑锁荒凉,嗟事逐、鸿飞天远。香径无人,甚苍藓、黄尘自满。

  形容荒凉的成语

 1、兔葵燕麦:形容景象荒凉。

 2、荒山野岭:指荒凉无人烟的山野。

 3、蛮烟瘴雾:指南方的烟雨瘴气。借指荒凉地区。

 4、雨井烟垣:比喻荒凉、冷落的景象。

 5、杳无人烟:僻远无人居住。形容荒凉,偏僻。

 6、荒烟蔓草:荒烟:空旷荒凉的原野上的雾气;蔓草:蔓生的野草。比喻空旷偏僻,冷落荒凉。

 7、燕麦兔葵:形容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

 8、青苔黄叶:青苔遍地,落叶纷飞。形容山居人家沉静荒凉的景象。

 9、杳无人迹:杳:不见踪影;迹:脚印。连一个人的脚印也看不到。形容地方非常荒凉、偏僻,从来没有人去过。

 10、荆榛满目:荆榛:带刺的丛生灌木。放眼望去,都是荆榛。形容遭遇变故后到处都是荒凉的景象。也比喻处境困难,障碍重重。

 11、深入不毛:不毛:指不生长庄稼的贫瘠土地或地带。深入到荒凉的地方。

 12、赤地千里:赤:空。( )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13、败井颓垣:犹言房毁墙坍。形容村舍荒凉。

 14、荒郊野外:指人迹罕至,空旷荒凉的郊外。

 15、人肌浚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16、案萤干死:书案上借以照明的萤火虫都干死了。形容正直的读书人做官被贬或死后,居处荒凉的景况。

 17、颓垣破壁:垣:泛指墙。破损颓坏的墙壁。形容荒凉残败的景象。

 18、蔓草荒烟:蔓草:蔓生的野草;荒烟:空旷荒凉的原野上的雾气。比喻空旷偏僻,冷落荒凉。

 19、枯枝败叶:败:衰败。干枯的树枝,衰败的花叶。形容荒凉、破坏的样子。

 20、颓垣败壁:犹颓垣废井。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21、茅封草长:茅:茅草;封:封闭;长:生长。长满茅草。形容野草丛生的荒凉景象。

 22、鸡犬不闻:形容极为荒凉冷僻。

 23、白草黄云:形容边塞秋季的荒凉景象。

 24、白草黄沙:沙:沙碛。形容边塞秋季的荒凉景象。同“;白草黄云”。

 25、颓垣废井:倒塌了的墙,废弃不用的井。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26、衰草寒烟:衰草:衰败的野草;寒烟:空旷荒凉的原野上的雾气。比喻空旷偏僻,冷落荒凉。

 27、投畀有北:放逐到北方寒冷荒凉的地方去。

 28、投山窜海:山、海,荒凉边远之地。指有罪而被放逐到荒凉边远的.地区。

 29、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30、十室九空:室:人家。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

 31、蛮烟瘴雨: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也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32、鼪鼯之径:引申为荒凉偏僻的小道。同“;鼪鼬之径”。

 33、满目荆榛:荆:荆条,灌木。榛:树丛。满眼看见的都是荆条和树丛。形容十分荒凉萧条的环境。

 34、瘴雨蛮烟: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也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35、枯井颓巢:枯:没有水;颓:坍塌。干枯的水井,坍塌的鸟窝。形容荒凉遭受破坏的样子。

 36、颓垣废址:犹颓垣废井。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37、偏乡僻壤: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38、荒无人烟:人烟:指住户、居民,因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居住。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39、蛮风瘴雨:蛮:荒凉的南方;瘴:瘴气。指南方有烟雨瘴气的地方。泛指十分荒凉的地方。

 40、颓垣败井:犹颓垣废井。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41、鼪鼬之径:鼠鼬类往来的小路。引申为荒凉偏僻的小道。

 42、荒烟野蔓:荒烟:荒凉原野上的雾气;野蔓:野草。形容冷落荒凉的景象。

  谜语题目:最荒凉的地方打一成语

 谜语解析: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谜语答案:不毛之地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

 不毛:不长草,寸草不生的荒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废弃的土地。

 近义词寸草不生、穷山恶水、穷乡僻壤

  反义词肥田沃土、 鱼米之乡、天府之国

 用法作主语、宾语;

 英文sterile land; barren land; wasteland; wastes; (Am.) bad lands

 成语典故锡(赐)之不毛之地.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庄王伐郑,胜乎皇门,放乎路渠。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曰:“寡人无良边垂之臣,以干天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君若矝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老而妥焉,请唯君王之命。”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征至乎此。”庄王亲自手旌,左右撝军,退舍七里。

 译文

 春秋末年,占据天下之中枢位置的郑国,夹在晋楚两强之间,左右为难,只能看谁的拳头硬就听谁的。公元前5年春天,因为郑国和晋国结盟了,楚庄王就率领大军打过来了。郑国一面向晋国求救,一面拼命抵抗。楚军围攻郑国国都(今郑州新郑市)三个月,郑襄公看看晋国救兵还不来,看看城内已无可战之兵,已无可吃之粮,再也受不了楚庄王的拳头了,只好光了膀,左手持降旗,右手持鸾刀,打开城门投降。见了前来受降的楚庄王,郑襄公说:“寡人是没有才能的边陲小臣,惹得天降大祸,让君王屈尊到了我们这个小城。君王如果能怜悯我这不祥之人,给我一块不毛之地,让我和几个老得掉牙的臣子能够安度晚年,我们将惟命是从。”

 成语造句:

 (1) 贪婪的心像沙漠中的不毛之地,吸收一切雨水,却不滋生草木以方便他人。

 (2)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有名的不毛之地,死亡之谷。

 (3) 傍晚,探险队在一片不毛之地上搭起了帐篷。

 (4) 这里原是一片不毛之地,自从承包给农民开荒后,现在成了肥沃的良田。

 (5) 本港在取各项自然护理措施后,以往是不毛之地的山坡zaojv . com,现已种植了本地及外来树木。

 (6) 美国西部的不毛之地正成为玩耍的地方,对越来越多拥有摩托车或越野单车类车辆的,喜欢放纵于爬坡比赛或开辟新的沙漠通道的寻欢作乐者具有不断增长的吸引力。

 (7) 瑟韦斯托周围的地区使人感觉仿佛来到了不毛之地。

 (8) 微调版:瑟韦斯托周围的地区使人感觉仿佛来到了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