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警报 气象警报
太湖天气_湖州天气
tamoadmin 2024-08-14 人已围观
简介1.湖州冬季平均温度和夏季平均温度2.苏州的气候怎么样?天气怎么样3.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4.今年入夏以来,太湖由于水位持续偏低、天气高温少雨、湖水富营养化严重等因素,导致蓝藻大量繁殖,使湖水中国,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不言而喻,已经产生了很多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恶劣影响的环境问题;同时也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国际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寻求变革的途经。1.太湖水污染——危机爆发 太湖富营养化爆发,
1.湖州冬季平均温度和夏季平均温度
2.苏州的气候怎么样?天气怎么样
3.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
4.今年入夏以来,太湖由于水位持续偏低、天气高温少雨、湖水富营养化严重等因素,导致蓝藻大量繁殖,使湖水
中国,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不言而喻,已经产生了很多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恶劣影响的环境问题;同时也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国际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寻求变革的途经。1.太湖水污染——危机爆发 太湖富营养化爆发,湖面漂浮大量蓝藻,蓝藻腐烂导致太湖水缺氧性恶臭,造成水污染,影响居民正常用水。但根据连续5年的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湖体水质均为劣V类。为什么现在才引起如此的重视呢?因为它已经威胁到无锡市水源地的水质,威胁到无锡市城市供水安全。那么我们是不是该认为只有当环境问题严重到影响城市安全的时候,才能够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什么不能提早重视,预防此类事情的发生呢?2.原因分析 2.1 外因是催化剂 今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偏低,这样的气温和降水条件非常适合于蓝藻的生长。这是促进此次太湖水污染爆发的催化剂,但并不是根本原因。2.2 内因是根本(1)污染物远大于环境容量,三大类污染围攻太湖 太湖水质不断恶化的趋势虽然和近年来异常的高温、少雨天气,以及太湖水位的降低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排入太湖的污染物远远大于太湖的环境容量。数据显示,淡水中氮含量超过4.60mg/L就是极负营养水,太湖水氮含量最高时超过10mg/L,为藻类生长提供了一个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排入太湖的主要污染物的来源有三大类,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领域。虽然近年来太湖流域实施达标排放,但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随着产业转移加快,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转移到了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大量工业污染沿着河网进入太湖,使太湖工业污染控制更加困难。但在环境污染的支撑下,江苏省、无锡市的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江苏GDP突破2.1万亿元。江苏由此成为国内“GDP两万亿元俱乐部”的三省份之一。而化工产业在江苏省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且集中分布于环太湖地区。同时,化工行业也成为江苏省“第一排污大户”。可以看出,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以巨大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提高环境限制,是不是会影响到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目前我国依靠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欣欣向荣的局面,会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农业污染农业主要是面源污染,而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从19年的24.4公斤增加到目前的66.7公斤。而一些发达国家规定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22.5公斤。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大量的农用化学品的投入。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后果是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通过生态沟渠、生态拦截系统的建设,可阻截大部分农田损失的养分,但仍会有一部分养分进入河道,可利用现有河道建设生态型人工湿地或水面人工浮岛技术,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等,充分吸收和利用农田损失的养分,改善水质。近年来,当人们把更多关注的目光和精力倾注于城市工业源污染的防治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在困扰着广大的农村,那就是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的扩散和转移。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随着国家对造纸、水泥、炼焦、化工等重污染工业企业实行强制关停,有些在城市难以为继的污染企业借助农村一些乡镇招商引资的机会,纷纷从城市迁往农村,让污染冠冕堂皇地“上山下乡”。生活污染生活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染治理偏低。太湖流域属于传统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老式居民皆为沿河,家家都将生活污水直接倒入河流。除此之外分散的生活污染源也越来越成为污染物的主要成因。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在城市边缘区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恰恰缺少必要的管理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2)过渡围网养殖,使太湖面积缩小 过度围网养殖使太湖逐渐趋于沼泽化,由此降低了太湖的水环境容量。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卫星遥测图测算,东太湖面积131平方公里,围网养殖面积达54平方公里,约占东太湖总面积的41%。据测算,目前东太湖湖底平均沉积速率为每年1.24厘米左右,照此发展,50年后湖底沉积将达3米,东太湖将因严重沼泽化而逐渐消亡。河海大学水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崔广柏教授指出,除了直接污染太湖,过度围网养殖还严重阻隔、减缓了湖区水流,致使水流不畅,湖泊淤积加剧,大大削弱了太湖的泄洪调蓄功能。(3)滩涂开发利用,滨湖湿地减少,节流污染物能力降低 有记者调查发现,无锡蓝藻暴发的重灾区――太湖北部的梅梁湖,湖边大片芦苇丛被推倒,正在修建纳入无锡城市规划的太湖国际度村大型项目。最近10年太湖沿岸的大树不断被砍伐,换之以成片矮小的茶树林;连绵的湿地被挖掘,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砌成的驳岸,生态系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在国家严格限制占用耕地的背景下,通过开荒、占用滩涂等手段,是扩大城市用地的一种方法。但其实这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的自我防护能力,等于让河湖等生态敏感地区剥掉了外衣,直接袒露在污染物的危害之中。3. 深层剖析——为何太湖污染久治不愈,缘何不能作为 多年来关于太湖的治理,不绝于耳。曾记得,1999年1月1日零时,太湖流域的“零点行动”以完满成功而收场。当时宣布太湖流域上千家重点排污单位已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宣布太湖治污第一阶段的成功将为太湖2000年返清奠定基础,也为今后重点区域和流域的污染治理树立榜样。但是多年来太湖流域的污染企业仍在大肆排放,未能做到达标减排。2006年江苏省提出“三年化工整治”,用“最坚决、最严格、最彻底”的措施,以“坚定的信心,坚强的决心,坚持不懈的努力”,用三年时间,彻底整治“小化工”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但当太湖水污染发生时,太湖周边地区村民仍称没有小化工厂被关闭。那么我们不禁产生疑问:为何太湖久治不愈,缘和不能作为?(1)的利益导向 本应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但由于其本身也是具有自身利益要求的公共主体,因此更多是以上级的考量标准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而化工产业等污染类企业为环境污染为代价,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由此能够获得显著的政绩。但环境治理确是需要多年时间才能见效。日本琵琶湖面积是滇池两倍左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污染,投入180亿美元,花了25年,才恢复成III类水。在这样的背景下,部门的环保执法力度不够,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于是导致与“十五”相比,21条主要环太湖河流出入湖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1.9%,45条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仅为53.3%。(2)区域协作问题,需多家博弈,难以达成合作博弈。 太湖治理涉及多个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造成“多头治水”的体制性问题。太湖流域涉及到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三省一市,各家都只想依靠太湖水来解决问题,但涉及到公共投资、涉及到从自家财政拨款的时候,却没人愿意从自己口袋里掏钱来维护公共利益。除了地方之间的块状分割外,还存在各部门之间的条状分割。譬如,环保部门主要职责是监督水环境,水利部门负责管理河道,建设部门管理城市污水系统,渔业养殖对水环境有重大影响,但是却属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但是太湖流域属于完整的生态系统,于是当责任或者问题出现时,在多个部门之间就出现互相推诿,甚至出现扯皮现象。(3)责任主体不清,法律责任难以落实 太湖水污染牵扯到多个部门、多家,当难以判定责任主体时,法律也派不上用场。有专家分析,水污染治理在法律依据上仍存在现实困境。中国虽然有《水污染防治法》,但这部法律在两个方面非常薄弱,一是对公民提起环境损害诉讼的支持不够,具体表现在对哪里些部门应当成为被诉主体规定不够,二是对相关部门所应承担的环境公害救济责任规定不够。除了环保法之外,19年修改新刑法,还专门新增“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环湖众多地方及企业日积月累,共同“犯罪”,该法办谁呢?。(4)民众、媒体监督乏力。 在探寻太湖污染治理功败垂成的原因时,民间环保力量缺席被认为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环境问题如此严重的地区,看不到一个活跃的环保NGO,这种局面令人担忧。是不是没人愿意去承担此类公益服务呢?不是的。据了解,在过去数年间,无锡至少有两人多次向无锡市民政部门申请成立环保NGO而被拒绝,原因是,按照相关法律,一个地方只能有一个同类民间社团,而无锡市此前已经成立了一个环保民间社团。但是据调查,该组织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早已不再活动。在信息披露方面,太湖水污染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披漏。这也反映出并未让公众在重大环境事务上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完善法律,让公民能对相关管理部门提起环境的公益或私益诉讼,让管理部门和其它部门(如自来水公司)对这种诉讼产生敬畏,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民众的权利是什么,水污染问题才能在法律的强有力保障变得清澈起来。(5)科学成果的作用 在科学成果方面,关于太湖的研究成果应是硕果累累。在国家最重要的科研投资领域,国家863“十五”重大治水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示范工程,对太湖水污染治理成套技术及示范工程和长效管理模式进行探索。该课题下有3个子课题,其中就包括梅梁湖小湾里饮用水源区的水质改善项目。根据项目实施部门的不完全统计,3年多时间里,整个项目共申请专利134项,发表论文434篇,已经鉴定科技成果2项。然而遗憾的是,事实证明,这些成果没能帮助人们解决饮用水源水质问题。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水污染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技术,而是管理、法律、体制等多方面的综合问题。
湖州冬季平均温度和夏季平均温度
这次我市太湖蓝藻暴发和自来水水质突发异常,是过去从未遇到的。经专家组和有关部门连日来的认真研究、科学分析,成因已经确定:
气候影响是今年太湖蓝藻提前大规模爆发的重要原因。据气象专家进行气候影响评价: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江南地区 2007 年冬(去年 12 月和今年 1、2 月份)春季的冷空气位置偏北、强度偏弱,2007 年无锡出现了明显的暖冬天气,导致去年的蓝藻没有被大面积冻死,为今年 5 月的蓝藻暴发积聚了条件。特别是今年春季气温持续异常偏高,降水偏少,气候异常,并造成气象上多项季节转换的指标提前了 25—30 天出现,入夏偏早。这些气候因素成为今年太湖蓝藻提前大规模爆发、造成我市水质突发异常的重要原因。
蓝藻大量死亡发酵发臭形成污水团,突然侵入贡湖水源地取水口,这是造成自来水水质突变异常的直接原因。专家组经对水源地水质突变进行详尽的调查分析,一致认为:在今年特定的风向和水力条件下,太湖暴发的大量蓝藻聚积于贡湖北岸芦苇丛及附近水域,因气温、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蓝藻死亡并沉入水底,在蓝藻腐败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严重污染,发黑发臭,形成较大面积的污水团(约3平方公里),突然侵入贡湖水源地取水口并造成了水质突变。
此外,无锡太湖湖面处在太湖西北部,整体上是一个呈半封闭状的湖湾,湖面三面被陆地包围,水体的流动性较差。由于太湖流域常年以东南风居多,整个太湖水污染往往随风漂向无锡水域并集聚不散,导致太湖无锡水域的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水质不断恶化,成为这次太湖蓝藻暴发和水质突发异变的一个地理因素。
苏州的气候怎么样?天气怎么样
湖州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东亚季风气候带,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充沛;光温同步,日照较多;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地形起伏高差大,垂直气候较明显。
一、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本市位于亚热带季风盛行的地区,具有季风显著、四季分明的特点。受冬夏季风进退的影响,冬半年盛行西北风,气候干冷,夏半年盛行东南风,气候湿热。这种冬夏季风的交替转换,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季节变化。气候上一般以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我市四季分布的特点是冬夏长,春秋短。冬季一般开始于十一月下旬,止于次年三月中、下旬。夏季一般始于五月下旬,止于九月中、下旬。季节不同,气候各异。
春季:气温开始回升,但不稳定,冷暖起伏大,天气多变。初春时有强冷空气影响,造成“倒春寒”和晚霜冻。四月到五月中旬,雨水明显增多,常有连阴雨天气。持久低温阴雨,会影响早稻秧苗正常生长,而多雨寡照的暖湿天气又极易诱发麦类赤霉病的流行。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降水较少,天气相对晴好。有利于春花收晒、早稻返青、分蘖。少数年份春雨结束迟,梅雨来得早,春雨连梅雨,阴雨时间长,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夏季:是全年降水最多的季节。初夏天气闷热潮湿多暴雨。盛夏晴热少雨多高温天气,是全年最热的时段。该时段也是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时段。这一时期除台风和局地雷阵雨外,降水较少,常有伏旱出现。
秋季:前期多雨,后期秋高气爽。九月是初秋多雨期,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以台风暴雨降水为主。台风暴雨极易造成洪涝。十月,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活动频繁,气温下降,降水显著减少,多晴朗天气,白天温度高,夜间辐射降温快,日较差大,对晚稻灌浆结实有利。冷得早的年份,十月下旬至十一月初最低气温可降到4℃以下,出现初霜冻。
冬季:天气寒冷干燥,是一年中气温最低,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初冬天气干冷,雨雪较少,多霜冻。在强冷空气影响下最低气温可降到零下5~6℃。隆冬是全年最冷时期,极端气温一般可达到零下7~9℃,少数年份在零下10℃以下。冬末是全年日照最少的时段,多阴冷天气,升温缓慢,在强冷空气影响下,时有乍暖骤冷天气发生。
二、雨热同季,降水充沛
本市降水充沛,常年年降水量为1300毫米左右,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雨、梅雨和秋雨期。
春季,随气温回升,降水逐渐增加,四至五月为春雨期,常年来说,两个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20%左右,此时正是春播育秧阶段,作物的需水量也有所增加。
夏季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季节,也是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六月中旬至七月上旬是早稻关键生育期,适逢梅雨期,雨量较多,有的年份因降水过多,温湿适宜,导致早稻纹枯病、稻瘟病蔓延。
秋季,气温渐渐下降。九月为秋雨期,不少年份的秋雨量超过同期晚稻的需水量。此后,随着北方冷空气势力加强南侵,十月起,气温下降较快,降水明显减少。十月底至十一月,进入秋收冬种阶段,作物需水量大大减少。
冬季降水量最少,温度也最低。这一时期春花作物正处在越冬阶段,需水量一般较少。
在整个喜温作物生长期内,我市各季降水基本上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随着温度下降而减少,雨热基本同季,有利于喜温作物的生长发育。但由于每年季风的强弱变化和进退迟早,造成降水的年际变化比较大。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洪涝或干旱。
三、光温同步,日照较多
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也是作物生长重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多少,除了决定于地理纬度、太阳高度外,还与大气透明度、云量等气象条件有很大关系。年内太阳辐射量的分布以夏季最强,冬季最弱,与气温的年变化基本一致。冬季,太阳辐射量少,温度低。三月起,太阳辐射量逐月增多,温度回升。六月处于梅雨季节,多阴雨,少日照,太阳辐射量相对减少。七、八月,晴天多,太阳辐射最强,温度高。八月太阳辐射量为全年最多的一个月。九月起,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太阳辐射量逐月明显减少,十二月太阳辐射为全年最少。由于冷空气活动增强,气温也不断下降。由此可见,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与温度高低变化一致,光温同步,有利于光能的充分利用。
本市常年年日照时数约为20000小时,是我省日照较多地区之一。由于每年气候各异,气象条件多变,使得日照时数年际差异较大。
四、气候温和,空气湿润
我市常年年平均气温为16.0℃,属于温和气候型。一年之中,夏季最热,冬季最冷。但夏季高温持续时间不长,39℃以上高温只有极少年份出现。冬季低温持续日数短;一年四季不乏降水,还有太湖水体调节,空气湿润。由上所述,我地气候冬冷夏热,年温适中,气候温和而湿润,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
五、地形起伏高差大,垂直气候较明显
我市山地面积较大,地形起伏,垂直气候差异较明显。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季节的分布上。一般随高度升高,夏季缩短,冬季延长。因此山区具有冬长、夏短的特点。因此,我市山区从低到高经历着温、凉、冷的变化,同地异季。即便是同一高度,也还会因坡向、坡度及山峰、山谷、岗地、盆地等不同地形而有局地气候的差异。再次,山区有丰富的降水,一般随着海拔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丰富多样的山地气候,为众多的生物提供了广泛的适生生态条件,为择优发展多种经营,搞活山区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农业气候条件。
综上所述,我市气候丰富,有利于稻、麦、油、桑、鱼、茶、竹、果、木等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由于每年季风进退迟早、强弱不同,本市气候年际差异较大,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特别是洪涝、干旱、台风、冰雹和雷电等气象灾害,对我市影响较大。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
一、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温15.7℃,1月均温2.5℃。7月均温28℃。
二、苏州市简介: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地处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之间,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占总面积的2.7%。
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截至2015年,苏州辖姑苏区、相城区、吴中区、虎丘区和吴江区,代管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巿和昆山市,全市面积8488.42平方公里。
今年入夏以来,太湖由于水位持续偏低、天气高温少雨、湖水富营养化严重等因素,导致蓝藻大量繁殖,使湖水
太湖蓝藻爆发有天气持续高热的原因,同时当时太湖受到了比较大的污染,这对蓝藻爆发也有一定的影响。蓝藻爆发不仅会污染水,还可能导致水内鱼类死亡,我们平时看到水中出现蓝藻时要及时打捞,这样可预防蓝藻爆发。
在2007年的时候太湖爆发了一次蓝藻污染的,导致当时的无锡严重缺水,据说当时市发言表示这场污染是因为天气持续高热造成的。
不过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当时太湖受到了比较大的污染才导致了蓝藻爆发,这两种原因对蓝藻爆发都是有影响的。蓝藻爆发这种不仅会严重的污染水质,还会有可能导致湖中的鱼类都死亡。
我们平时如果看到水中出现蓝藻的话,要及时将它们打捞出来,这样可以预防蓝藻爆发的现象出现。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水中养鲢、鳙等鱼类来控制它。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所以蓝藻呈蓝绿色是因为白光照在蓝藻上,蓝光、绿光被反射,其余色光被吸收的缘故.故B不正确,A正确.
蓝藻本身不会发光,蓝藻不是光源.故C、D都不正确;
故选A